本文聚焦淄博市在种业领域的创新发展,介绍了依托“禾敏素”植物免疫启动蛋白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种子“芯片”高地的情况,还阐述了数字农业赋能下淄博农业在稳产增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展现了淄博通过种业革命和数字转型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面貌。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密钥。在充满创新活力的淄博大地上,一场由科技力量驱动的种业革命正悄然兴起,它正逐步重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淄博这座工业强市,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齐俊生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禾敏素”植物免疫启动蛋白技术,正全力以赴打造自主可控的种子“芯片”高地,用硬核科技为粮食安全筑牢坚实的屏障。
植物免疫技术突破:为作物穿上“生物铠甲”
当我们走进临淄区禾丰种业的智慧试验田时,映入眼帘的是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的绿油油麦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齐俊生教授向记者介绍道:“这片麦田是去年10月30日播种的,选用的是禾丰种业的明星品种山农28号,并且所有麦苗的水肥条件都是相同的。”经过现场详细调查发现,在晚播的不利情况下,使用禾敏素进行包衣处理的种子,生长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一类苗的比例从对照组的4%大幅提升到了44%,二类苗从12%提升到40%,而三类苗则从84%降低到了16%。无论是麦苗的分蘖数量,还是根系的强度以及对病虫害的抗性,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彰显了禾敏素这一植物免疫技术的显著优势,就如同为作物穿上了一层坚固的“生物铠甲”。
数字农业赋能:稳产增产双提升
科技创新与数字赋能如同两个强大的车轮,驱动着淄博农业不断创造新的佳绩。淄博市农业农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五年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的“三增长”。在2023年,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3866.67公顷,水肥一体化示范区建成面积为14200公顷。粮食单产达到了6840公斤/公顷,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齐鲁粮仓”的根基变得愈发稳固。
从小小的实验室到广阔的试验田,从最初的一粒种子到最终的万顷良田,淄博市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数字农业为墨,在齐鲁大地上精心绘就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图景。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正通过种业革命和数字转型,书写着保障粮食安全的全新答卷,让中国“芯”在广袤的田野上强劲跳动。
本文介绍了淄博市依托“禾敏素”植物免疫启动蛋白技术推动种业革命,其植物免疫技术在试验田展现出显著优势,同时数字农业赋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产增产,体现了淄博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转型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