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展开,从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到外卖员“不选清单”,深入剖析了外卖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食材不新鲜、卫生条件差、监管缺失等,同时通过研究指出点外卖与健康风险的关联,倡导自己做饭。
在3月17日上午,一则引人关注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首位——#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中午通常是用餐的高峰期,很多人为了能在午休时间及时用餐,都会提前点好外卖。然而,为什么最好不要提前点外卖呢?
据曝光黄焖鸡米饭问题的暗访记者在直播连线中透露,第一拨点外卖的人收到隔夜菜的可能性更大。他在卧底黄焖鸡后厨的过程中,曾亲眼目睹前一晚被退单的外卖,在常温保存的情况下,第二天依然正常售卖给堂食或者外卖的消费者。该记者特别提醒大家“11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因为“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很可能会售卖给第二天先点单的人”。
日前,“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舆情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暗访了多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比如,使用存放多天的发酸食材,将顾客食用后的剩菜回收再加工售卖,把隔夜发黑的牛肉加色素后冒充新鲜牛肉等。此外,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多家门店在招聘时不需要员工提供健康证,大量无证店员直接上岗。
3月12日,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品牌发布了致歉信,称涉事加盟门店(郑州二七万达店、郑州康复前街店、商丘万鼎广场店)即刻停业,并且永久关店。同时,该品牌还表示将对全国门店进行深度排查。
3月13日,国务院食安办向山东省食药安办、河南省食安办发出挂牌督办通知书,对两地核查处置工作实行挂牌督办。
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曝光后,有外卖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送外卖时很少点外卖。原因是在取外卖的过程中,他们亲眼看到一些店难以保证食品的新鲜和干净。有媒体统计了多位外卖员的观点,总结出十类他们自己都不敢吃的外卖:
- 黄焖鸡:多位外卖员最不推荐的就是黄焖鸡,有些不良商家会使用僵尸肉、隔夜菜,甚至回收剩菜制作。
- 麻辣烫:麻辣烫也是被多位外卖员提及的一种,其汤底常被反复使用,食材长时间暴露易滋生细菌,丸子类多为低价冷冻合成品,卫生风险高。
- 盖浇饭:多使用预制菜料包(如鱼香肉丝、咖喱饭),食材清洗不到位,且高油高盐。
- 炸鸡/炸串:半成品冷冻鸡块反复油炸,油质劣化易产生致癌物。
- 粥类:存在隔夜粥二次加热售卖的情况,甚至有些商家还可能添加增稠剂。
- 水果捞:坏果削去腐烂部分后切块,用酸奶或调味料掩盖异味,水果新鲜度无法保证,易引发腹泻。
- 水饺类:多为低价散装速冻饺,馅料使用边角料肉,手工现包比例极低。
- 炒饭/烤肉拌饭:价格低廉的烤肉多用速冻肉,肉质来源不明,用大量酱料来增味。
- 料理包快餐:即预制菜,很多外卖商家提前买好菜包,有人下单时加热即可出餐。
- 汤品:为节约成本,通常料少水多,只通过调味包来增加鸡汤或骨汤味道。
外卖员的“不选清单”之所以能上热搜,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在场者”。他们亲眼目睹过麻辣烫汤底一周不换、炸鸡块反复解冻使用工业增白剂、水果捞以变质水果混入酸奶掩盖异味等不堪的场景。而这些场景消费者无从得见,消费者能看到的只是“好评返现”“满减促销”的营销狂欢。
当促销策略精准击中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时,却扭曲了饮食选择的本意。调查显示,过量点餐导致的浪费中,近三成源于盲目追逐优惠。更隐蔽的是,平台算法通过刷单、虚假评论营造出“高销量”“高评分”的假象,让卫生堪忧的黑作坊摇身变为“网红店”,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信息茧房中逐渐消解。
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监管链条的断裂。一方面,大量无证经营的“朋友圈厨房”“微店”通过平台漏洞接单,加工环境甚至达不到家庭厨房的卫生水平;另一方面,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风险放大器,海鲜、凉拌菜等对温度敏感的食物,在缺乏冷链保障的配送途中极易变质,汤品洒漏、烧烤冷透等问题,更是让外卖员沦为“差评替罪羊”。
更需警惕的是,随着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其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冷链配送等事关食品安全的环节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部分商家为延长保质期滥用防腐剂,为了降低成本常温配送冷链食品,导致细菌指数飙升。如果“便利”成为唯一卖点,安全便成了可牺牲的代价。当料理包被美化为“中央厨房直供”,当发黑的牛肉被色素“美容”成新鲜食材,当过期原料被重口味调料掩盖,舌尖上的选择权已异化成一场“赌局”——赌的是商家的良心,输的是消费者自身的健康。
如何才能把这些外卖问题的谈资变成撬动行业变革的杠杆呢?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平台也必须摒弃“流量至上”逻辑,将食品安全纳入算法权重,对卫生评级低、投诉率高的商家降权处理。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外卖行业的“透明化革命”,鼓励商家以直播后厨、公示检测报告等方式重建信任,同时赋予外卖员“吹哨人”角色,建立匿名举报通道,让“在场者”的视线转化为监管的“火眼金睛”。
如今,点外卖、下馆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然而,不少接受采访的外卖员都表示,最干净的还是自己在家做饭。“外面的饭不健康”,长辈们的唠叨,或许还真有科学道理。
2021年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与营养学学会杂志》刊发的一篇研究发现,经常在外就餐/点外卖(每天≥2次)与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全因死亡率高49%。
这项研究对超过3.5万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包括他们的饮食习惯、在外吃饭的频率等。在平均17年的随访中,有2781人死亡。其中有51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有638人死于癌症。通过随访数据分析发现,很少在外就餐的人(每周少于一顿)比经常在外就餐(每天两顿或更多)的人的全因死亡率低49%。研究表明,在外就餐/点外卖往往能量密度、脂肪和钠含量较高,但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和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等保护性营养素含量较低。最后研究建议,应该鼓励人们在家多做饭吃。
2011年,我国台湾研究人员发表在《公共卫生营养》期刊上一项研究指出,爱做饭的人或会更长寿。在10年的研究中发现,与从不做饭相比,做饭能显著降低死亡率,而做饭频次越多,死亡风险越低。每周做饭5次以上的参与者死亡风险降低近50%。
该研究纳入了1888名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并记录下了他们每个人的烹饪频率、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就餐习惯等。在这些人中,43%的参与者从不做饭,17%的人每周做饭1 - 2次,9%的人每周做饭3 - 5次,31%的人每周做饭5次。在10年的研究中,共有695名参与者死亡。通过比对他们的烹饪习惯,研究人员发现,与从不做饭相比,做饭能显著降低死亡率,而做饭频次越多,死亡风险越低,每周做饭5次以上的参与者死亡风险降低近50%,生存时间更长。
本文围绕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展开,从黄焖鸡事件引出外卖行业存在的诸多乱象,如食材不新鲜、卫生条件差、监管缺失等,同时通过研究表明点外卖与健康风险的关联,倡导自己做饭。强调要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外卖行业透明化,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