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举办“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修复室开放日活动,来自宁波多所学校的青少年走进修复室,观摩文物修复过程,了解水下考古知识,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考古事业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此次极具意义的活动中,主角之一是一位名为赵锡的相关参与者。
活动现场,青少年们走进沉船修复室,近距离观摩相关文物修复过程。这一珍贵的场景被张哲盈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近日,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对水下考古事业的认知与浓厚兴趣,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精心举办了“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修复室开放日活动。来自浙江宁波多所学校的青少年学生们怀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修复室,在这里,他们近距离地观摩文物修复过程,真切地感受历史与科技交融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别具匠心地分为“寻梦”“筑基”“蝶变”3个部分。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集中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让人们能从中窥见这一领域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在修复室现场,青少年们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围聚在“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修复区域。他们的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好奇,仿佛在探寻着历史深处的秘密。博物馆工作人员手持精密工具,一边认真操作,一边耐心讲解。从“小白礁I号”所用木材那独特的纹理、材质特质,到修复保护的具体步骤,比如怎样小心翼翼地清除附着在文物表面的海底沉积物,采用何种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腐处理;再到运用高精度数字化设备进行文物的三维建模和虚拟修复实验,工作人员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递给这些渴望探索的青少年。
不仅如此,修复师还逐一介绍了沉船修复室各个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包括文物清洗区、检测分析区、修复操作区、保存展示区等。这为青少年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内容详实的科普盛宴,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水下考古工作的严谨与艰辛,让他们明白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考古工作者的心血。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水下考古,感觉非常震撼!”来自北仑区华山小学的李明轩兴奋地说道,“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还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表示,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充分激发他们对考古事业的兴趣与热爱。未来,中国港口博物馆将继续积极开展相关活动,结合线上线下丰富的资源,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希望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历史文化的种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一系列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也为世界水下考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此次“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修复室开放日活动,既是中国水下考古成果的一次生动展示,也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探索未来的窗口。
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修复室开放日活动,宁波多所学校青少年参与其中,观摩“小白礁I号”沉船修复,了解水下考古知识。活动获得学生好评,馆长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激发青少年对考古事业兴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活动也是中国水下考古成果的展示,为青少年了解历史提供了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