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青年艾小英与中国的缘分、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经历、面临的挑战以及她在写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活动,还介绍了她身份转变后的感受。
在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有这样一位来自埃及的青年,她用自己的方式搭建着中埃文化沟通的桥梁。她就是艾小英,一位对中国文化满怀热爱与使命感的翻译者和创作者。
1995 年,艾小英出生于埃及开罗。大学本科时,她毅然选择了中文相关专业,这一选择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神秘东方古国的大门。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中文学习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这门古老而优美的语言,还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她心中逐渐变得鲜活起来,让她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学会中文后,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出于对文学的喜爱,还阅读了鲁迅、曹禺、郭沫若等多位作家的中文原著。”艾小英回忆道。大量的阅读让她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也让她深有感触。她的毕业论文主题选择了郭沫若作品研究分析,可见她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
2024 年 11 月,艾小英(左)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2017 年,艾小英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来到中国继续求学。此后,她相继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是在中国求学阶段,她开启了专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贾平凹散文选》《我的岁月静好》《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著作在她的努力下先后出版,让更多埃及读者有机会通过文学作品“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在留学生中,我的中文水平相当不错,此前也接触过翻译工作,但真正想翻译好一部作品,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艾小英感慨地说。翻译工作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它十分考验译者的“功底”。在深入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表达,这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对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艾小英遇到了不少难题。方言、谚语、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对于她而言都有陌生之处,更不用说那些没有到过中国、学习中文的外国人。“直接翻译有时会觉得失去韵味,所以要多花心思,比如尽量用谚语翻译谚语。”她深知,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后的作品保留原作的魅力。
“融入中国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才能真正地走进文学作品,这些都是翻译作品的前提。”艾小英不仅虚心向作家请教,还走进古老的乡村、充满烟火气的街道、历史悠久的古迹等。每一次的深入体验,都让她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她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这个国家。
除了翻译工作外,艾小英还是一家中文杂志的专栏作家。她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文字,写下了《“人生大事”之婚礼》《食物的共同与互动》《西安与开罗的遇见一一两座城市》等多篇文章。通过自己的文章,她让中国读者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故乡埃及和埃及的文化,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我希望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讲给更多人听,让他们了解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艾小英告诉记者。除了写作外,她来到中国后,还受邀参加了不少国际交流活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经历。
取得博士学位后,艾小英选择留在中国,目前在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任教。从“留学生”到“教师”,艾小英坦言,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也让她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儿时我也曾梦想过当老师,没想到会在中国‘圆梦’。”艾小英说,来到中国的这几年,给了她数不清的惊喜,也让她的人生多了很多可能性。
埃及青年艾小英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大学中文专业学习,此后她到中国深造并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克服翻译难题,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她还以专栏作家身份介绍埃及文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分享在中国的经历。最后,她留在中国任教,实现了儿时当老师的梦想,身份转变让她有了更多责任感和归属感,她的经历促进了中埃文化的交流与互通。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