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早抗纤,畅呼吸”肺纤维化科普教育行动在武汉启动,聚焦肺纤维化疾病,号召开展科普教育助力早筛早诊,同时多位专家介绍了肺纤维化的症状、类型、危害等,并强调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3月15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早抗纤,畅呼吸”肺纤维化科普教育行动启动仪式在武汉盛大举办。此次活动将目光聚焦于肺纤维化这一严重影响公众呼吸健康的疾病,积极号召全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面向广大公众,大力开展肺纤维化知识的科普教育工作,其目的在于助力患者能够实现早筛早诊。
与会的专家们详细介绍道,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它有着独特的病理特征,即肺组织会逐渐被瘢痕组织所替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健康、富有弹性的肺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受影响的肺组织就如同干燥而硬化的丝瓜瓤,因此在民间,它也被形象地称为“丝瓜肺”。而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肺功能也会持续下降,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肺纤维化有着多种类型,其中常见的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进展性肺纤维化(PPF)等。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不明且十分凶险,主要影响50岁以上人群,并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它的自然病程多变且无法预测,预后情况不容乐观,患者在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年,这一数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要低,所以它又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进展性肺纤维化往往与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紧密相关,像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无论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还是进展性肺纤维化,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可逆的肺组织损伤。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启动仪式现场的画面。(主办方供图)
在启动仪式上,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学科带头人陈荣昌教授表示,近年来,肺纤维化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其认知程度却普遍较低。陈荣昌教授惋惜地说:“许多患者早期不重视,等到有呼吸困难的时候才去看病,这时通常已处于疾病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他认为,向肺纤维化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传递疾病早筛、早治的科普知识已经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居民对风湿免疫疾病与肺纤维化关联的认知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很多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他强调:“让医学科普打破公众的知识壁垒,提升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对肺纤维化共病的关注,全面管理疾病,才能最大化治疗效果。”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代华平教授进一步强调,在肺纤维化疾病初期,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活动后的气短、咳嗽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这些症状会逐渐加重,患者的日常生活会受到极大限制,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早诊早治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窗口,而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是诊断肺纤维化的关键步骤,它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误诊率。
武汉市第四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周文煜教授分享了他做疾病科普的经验。他说:“医学知识的传播不仅需要专业深度,更需要以贴近大众的方式,让老百姓爱看、看得明白。”周文煜教授呼吁更多同行参与到健康科普教育行动中,搭建健康的桥梁,让更多老百姓从中获益。
代华平教授总结道:“通过临床医生的科普宣传,可以让患者提高疾病认知,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也能进一步减轻临床医生在后续治疗中的难度,真正提升患者预后。”
本次活动由协同医疗健康基金会主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给予了支持。
本文围绕“早抗纤,畅呼吸”肺纤维化科普教育行动启动仪式展开,介绍了肺纤维化的特点、类型、危害,强调了公众对该疾病认知不足的现状,多位专家呼吁开展科普教育,早诊早治对于控制肺纤维化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