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在合肥地区弃渣场的土地复垦情况,详细介绍了二号弃渣场复垦项目的施工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复垦后的预期效果,同时提及合肥市整体弃渣场复垦工作的推进状况和重要意义。
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已顺利实现通水通航,然而,工程遗留下的大量废弃渣土该如何妥善处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令人欣喜的是,引江济淮工程在合肥所使用的38个弃渣场,总面积约7.43万亩,即将完成复垦工作,大片原本荒芜的土地有望摇身一变,成为肥沃的良田。
近日,当我们来到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引江济淮工程二号弃渣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项目施工现场时,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映入眼帘。数十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和环保自卸车正有序地进行着土地平整作业。不远处,江淮运河宛如一条丝带静静流淌,而河边大片耕地已然连成一片,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大片良田的美好愿景。
据了解,引江济淮工程二号弃渣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项目由安徽建工路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建设。该项目复垦总面积约达5669亩,施工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铺设、农田防护措施、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实施范围涉及合肥高新区的城西桥村、富兴村、三岗村和河西村。不过,这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施工期面临项目规划建设、房屋拆迁、铁路横穿弃土区、文物考古挖掘、高压线路保护、道路回填等诸多问题,弃渣场的情况变得十分复杂。这也导致整平方案和复垦方案不得不反复修改、精心敲定。此外,场地的地形变化较大,表面裸露的红砂岩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这里曾经是引江济淮主航道四个标段的弃土场,土方量多达700多万立方米,简直就像一座小山。”建工路港引江济淮工程二号弃渣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项目负责人尤亮向记者介绍道。自去年9月份项目开工以来,项目部迅速行动,跑步进场,并分兵5个片区同时施工。在施工高峰时期,投入的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多达800多台。凭借着高效的组织和辛勤的付出,仅仅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土方施工任务。
江淮地区丘陵岗圩交错,土地高低不平的状况较为常见。但是,通过此次复垦整治,小田逐渐变成了大田,碎田也整合为了整田,不仅耕地的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耕地面积还有所增加。复垦后的耕地按照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进行打造,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四通八达的沟渠和田间道路,将极大地提升土地的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土地复垦后,人们难免会担心,由于耕作层受到破坏,土地还能否真正变成良田呢?针对这一疑问,尤亮解释说,在土地复垦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将原先预留的种植土进行回填,以修复土壤耕作层。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展开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通过种植绿肥培肥地力等方式,快速构建土壤耕作层。尤亮满怀信心地表示:“修复完成后,今年夏天就可以种植水稻了,我们有信心让水稻亩产达到600斤以上。”
据悉,引江济淮工程在合肥市占用临时用地约9.18万亩。其中,弃渣场有38个,面积约7.43万亩;排泥区13个,面积约0.76万亩;施工场站等临时用地约0.99万亩。合肥市引江济淮办(公司)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全力推动相关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38个弃渣场约7.43万亩的土地移交复垦工作。截至目前,这些弃渣场已全部移交属地政府,复垦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自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合肥建管处辖内9个河渠标共使用临时用地38646亩,主要用于河渠标弃渣、施工便道、项目部及施工场站建设。其中,弃渣场涉及高新区、蜀山区、经开区及肥西县共17处,面积3.6万亩。目前,除二号弃渣场外,其余弃渣场已全部完成复垦。当前,二号弃渣场复垦也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3月份将全部完成并进行交工验收。
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合肥建管处副处长李东旭表示,弃渣场复垦工作意义重大。它将有效推进损毁土地的修复工作,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打造沿河亮丽的风景线。引江济淮集团将继续发挥协调作用,联合相关参建单位,加快复垦进度,尽早完成复垦工作,为加强环境治理恢复、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围绕引江济淮工程合肥弃渣场的复垦情况展开,介绍了二号弃渣场项目的施工难题、推进成果,以及合肥整体弃渣场复垦的进展。复垦不仅能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土地生产条件,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引江济淮集团将持续推动复垦工作,助力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