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各地掀起AI产业发展热潮的现象展开。分析了城市“AI焦虑症”的成因、表现及带来的问题,同时强调城市在发展AI产业时要科学决策、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风,还提出了统筹协调等发展建议。
▲资料图:AI相关产业成为各地重点发展的领域。图/IC photo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在科技的天空中迅速崛起,发展势头极为迅猛,成功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目光。无论是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还是在轻松的茶余饭后,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AI。这情景就仿佛是“忽如一夜DeepSeek来,千行百业AI开”,AI已经全方位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这种全民关注的态势,也让不少城市患上了“AI焦虑症”。它们纷纷抢先一步,大力布局和发展AI产业。此前,一些城市还在反思,为什么像DeepSeek这样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会在杭州诞生,而不是在本地培育。与此同时,AI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各地重点发展的领域,呈现出一片火爆的发展景象。
“AI产业热”催生焦虑症
由于担心在这场科技竞赛中输在起跑线上,害怕落后于其他城市,在一段时间里,不少城市都弥漫着焦虑的氛围,争先恐后地投身到AI产业的发展中。
我们对各省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梳理后发现,超过半数的省份都明确提及要重点发展AI相关产业,并积极在该领域进行布局。由此可见,AI产业正逐渐成为众多地方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快经济增长的关键法宝,也被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从不少城市的公开信息来看,它们布局发展的AI相关产业涉及多个领域,主要包括芯片、智能终端、软件与算法、智能应用场景等。各地重点关注基础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聚焦AI芯片、大模型、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这些产业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制造、汽车、家居、医疗、教育、物流等行业,并且还在促进AI与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推动AI产业发展方面,各城市表现得非常积极。它们积极布局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推动应用场景开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支持政策等一系列举措来发展AI产业。这种积极的意识和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在城市对AI产业发展感到焦虑的同时,相关企业也出现了大面积“AI化”的倾向。为了赢得地方政府的青睐,不少企业纷纷“加载”AI元素。这就导致AI相关的资源、设备与人才价格不断上涨,无形之中抬高了AI产业的入局门槛和发展成本。
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各城市,虽然产生“AI焦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必须谨慎对待。尤其是对于可能出现的AI骗子企业,更要提高警惕。
毕竟,严格来说,不少城市管理者对AI及相关产业的认知其实并不深入,只是一知半解。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想要在AI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审慎对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可能出现的骗子企业忽悠,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投入的巨额资金不会白白浪费。
积极作为与科学决策不矛盾
不可否认,AI是未来经济发展、社会运行与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AI +”所蕴含的想象空间也是无比巨大的。一些城市在这方面积极布局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肯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城市都适合大力发展AI产业。
对于一些城市而言,有产业发展焦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是AI热潮,过去有大数据热,更早之前还有信息技术、康养、文旅、光伏、房地产等行业的热潮。
试想一下,当一股AI热潮袭来时,不少城市管理者或许会经不住诱惑而纷纷下场,甚至将AI发展视为不得不投入的“政治正确”。然而,这种“一窝蜂”地盲目布局,很可能会导致AI产业出现“泡沫化”现象,甚至可能会让局面变得难以收拾,最终落得个“一地鸡毛”的下场。
我们要明确的是,从一座城市的AI产业发展来看,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
AI产业信奉“大力出奇迹”,它对数据、算力等方面的需求极大。无论是搭建创新平台、培育扶持企业、培养引进人才,还是保障资金支持,AI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巨额的财政投入和强力的政策保障。但这些投入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目前一些地方呈现出的特点是,投入产出比在加快走低,而且两极分化的情况也在加剧。
因此,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不能仅仅看到眼前AI产业的热闹景象,而要更加关注本地产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如今AI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混战阶段,在这个时候,保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战略定力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其实也存在“虚晃一枪”的可能,将AI作为遮羞布。城市管理者更不能被这种表面的喧闹所蒙蔽。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只有真正了解AI行业,才能更好地发展AI行业。所以,城市管理者要加强针对自身AI方面的扫盲科普和技能培训,努力成为AI应用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AI相关产业作出科学的决策。
此外,一些城市还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来发展相关产业。在发展AI产业时,不能贪大求全,而要将AI与本地情况和自身优势相结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通过AI来赋能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例如,中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和能源等方面的优势,适合发展数据中心与算力中心,可以基于这些优势来进行布局发展。再如,以农业见长的地区应该关注AI在智能农业方面的应用潜力,通过AI来带动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
面对AI热潮,一些城市理当积极主动作为,但对于一些投资过热、扎堆投入和无序发展的领域,有关部门也要及时发出预警。
AI对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需求非常旺盛,各地分散建设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加强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和集约化建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实现AI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
本文指出在AI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众多城市患上“AI焦虑症”,积极布局AI产业,但也出现企业“AI化”抬高成本等问题。强调城市发展AI产业不能盲目跟风,要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加强自身AI知识学习,同时有关部门要预警投资过热等现象,通过统筹协调实现规模经济,以保障AI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本地经济长远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