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赞铁路的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成功,到新时代面临破败现状,如今中坦赞三方合作欲激活该铁路,同时介绍了中国对外援助模式的转变,以及此项目在非洲影响力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自身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但依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援建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的请求。随后,先后有5万多人次的工程技术人员远渡重洋,奔赴非洲。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以愚公移山般的顽强意志,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披荆斩棘。经过5年零8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建成了被西方断言“不可能成功”的坦赞铁路。这条全长1860.5公里的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援建海外的第一条铁路。它如同一条经济命脉,帮助坦赞两国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在两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匆匆流转,进入新时代,这条历经沧桑的“友谊之路”开启了“再出发”的新征程。去年9月,借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契机,中坦赞三方签署了《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旨在合作完善东非铁海联运网,建设更高标准的现代化铁路系统。
“这是(人们)前往许多地方唯一可靠的途径——每个人都在使用它。”今年55岁的钱达(Mukololo Chanda)在接受英媒《金融时报》采访时说道。钱达如今是坦赞铁路卡皮里姆波希站的站长,她对大约40多年前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刚从赞比亚高中毕业的她,来到这条毛泽东时代中国援建的铁路上担任总机操作员。
然而,由于数十年的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如今这条铁路的车厢和铁轨已经破败不堪,只能发挥一部分的运力。钱达回忆起刚来这儿工作时的情景,充满怀念地说:“(那时),我和中国同事们一起工作,一切都很顺利,我们总是能按时领到工资。”当时,钱达就坚信,这条铁路能够引领刚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中获得新生的赞比亚走向繁荣。即便到了现在,她依然笃定,中国能够让这条历史悠久的铁路重焕生机。当谈到激活坦赞铁路时,钱达对英媒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我希望中国人能够回来。”《金融时报》也注意到,像钱达这样满怀期待的人不在少数。
坦赞铁路卡皮里姆波希站的站长钱达(左)。《金融时报》
据《金融时报》12日报道,赞比亚和坦桑尼亚方面正在积极与中国企业展开协商,热切盼望能携手推进这条标志性铁路的修复与运营工作。报道称,这项铁路激活项目预计将成为中国海外发展方式改革和精简方针的新典范。
英媒提到,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走着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外援道路,更注重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看来,这些项目正是帮助本国摆脱贫困的关键所在。赞比亚 - 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弗雷德里克·姆泰萨就曾表示:“人们觉得,(西方)的发展模式没有其他选项,这种模式更多的是援助,而不是伙伴关系。”在谈到中国时,他感慨道,能够看到一个国家采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相当鼓舞人心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对外援助不断发展壮大,援助方式也有所改变,更侧重于基于商业基础的开发和运营特许经营权。最近的例子就包括,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援建的尼日利亚首个现代化深水港“莱基深水港”,该公司被尼日利亚港务局授予了45年基于“建设 - 拥有 - 经营 - 转让”模式的特许经营权;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也获得了承建的肯尼亚标轨铁路的30年特许经营期。
近年来,鉴于中方对风险项目贷款更为谨慎,这种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在非洲愈发普遍。坦赞铁路的激活工程预计也将以通过小额公私合作贷款,以及特许经营的方式运营。坦赞铁路管理局此前就曾表示,或将考虑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重振铁路。
赞比亚和华盛顿官员向《金融时报》透露,相关合作协议可能最早于本月达成。英媒认为,这一项目的成功与否,将对非洲大陆日益激烈的影响力竞争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非洲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和其他对全球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矿产资源,这里正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又一个“角力场”,一个与坦赞铁路竞争的美国项目——“洛比托走廊”(Lobito Corridor)也正在推进。
本文回顾了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援建坦赞铁路的历史,以及新时代中坦赞三方合作激活该铁路的计划。阐述了中国对外援助模式从注重资金支持到基于商业基础开发运营的转变,同时指出坦赞铁路激活项目在非洲影响力竞争中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美国项目竞争的现状。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