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这一重要信息,详细解释了人均预期寿命的概念,分析其提高所代表的意义,并且探讨了面对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各方需要做好的准备,介绍了我国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方面的举措。
在3月9日举办的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透露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2024年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9岁,相较于2023年提高了0.4岁,这一成果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
人均预期寿命究竟指的是什么?它的提高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面对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社会各方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展开了深入的采访。
人均预期寿命是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人口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石人炳对人均预期寿命给出了专业的解释。他表示,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值,是在某一时期各个年龄段死亡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这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够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石人炳进一步通俗地解释道:“简单来说,人均预期寿命就是当年出生的新生儿,按照当年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来生存下去,预计平均能够活到的岁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死亡率会逐步降低,人们的实际寿命也会相应延长。虽然当前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9岁,但2024年出生的新生儿实际的平均寿命可能会更长。”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吴建也对预期寿命和平均寿命进行了区分。他指出:“预期寿命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刚出生时,按照当前的社会医疗条件和死亡率水平,一生平均能够活到的岁数,它是一个基于现有数据估算出来的预测值。如果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就会相应上升。”
在不同性别方面,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普遍比男性要长,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差距越大。石人炳介绍,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保障、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基因等。
吴建进一步解释道:“从生物学优势方面来看,雌激素能够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女性的免疫系统更强;在行为差异方面,男性更多地存在吸烟、酗酒以及从事高危作业等情况;从社会角色方面来讲,一些男性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也导致男性的抑郁症死亡率相对更高。”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代表了什么
吴建认为:“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代表着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越高,说明该地区的医疗条件、环境卫生以及生活质量越好。计算人均预期寿命能够帮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比如确定养老金需要准备的年限、明确医院应该重点防治哪些疾病等。”
雷海潮介绍,在对53个中高收入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统计中,中国排名第四;在G20国家中,中国排在第十。即使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仍然超过了21个高收入国家。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改善健康产生了直接的积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和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5个省,这8个省份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雷海潮表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潜力是明显的。我们在健康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也认识到老百姓追求健康改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水军认为,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我国社会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国家医保政策与健康中国战略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也预示着老龄人口将会不断增加。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各方要做好哪些准备
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3.1亿人。
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呢?石人炳认为,从长期来看,需要制定并落实好促进生育政策,通过发放育儿补贴等方式提高生育水平,从而降低老年人口的比重。他还强调:“同时,相关部门要提前对养老金赤字、护理短缺、老年人就医难等问题进行预测和规划,并且要加强研发和投入‘人工智能 + 养老’‘人工智能 + 就医’等新科技和新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在陪护、紧急救助、基本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张水军建议,可以通过增设养老机构,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加快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普及防病知识等方式,让老年人既能延年益寿,又能活得幸福有尊严。
我国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呢?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介绍,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作出了顶层设计。
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方面,要加快健全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在已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基础上,推进在县区一级健全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在乡镇、街道一级健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站点,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同时,要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大力发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急等上门服务,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家门口”养老服务。此外,还要按照兜底、普惠、市场分类推进养老机构改革,发展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三类养老机构,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陆治原表示:“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等特点,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需求,这就需要推动养老服务向全体老年人拓展。”
本文围绕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先解释了人均预期寿命的概念,接着分析其提高代表的社会意义,最后针对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探讨了各方应做的准备以及我国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举措。这反映出我国在全民健康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在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努力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