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机械化:高端研发、基层连接与中小企业创新齐头并进

本文聚焦河南农业机械化发展,深入报道了“国字号”机构高端农机研发、农机部门搭建桥梁连接车间与田间、中小型企业在细分领域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呈现了专家对河南农机未来发展的建议,展示了河南在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迈向农业强省的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河南农业领域正展现出智能化的蓬勃生机。画面中,刘一洁、赵一帆、董豪杰的身影仿佛见证着这一变革的时刻。

河南农业机械化:高端研发、基层连接与中小企业创新齐头并进

瞧,这是洛阳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精心研发的50马力轮毂电机电动拖拉机,它宛如农业领域的科技先锋,展现着强大的创新实力。本报记者邓放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瞬间。

河南农业机械化:高端研发、基层连接与中小企业创新齐头并进

再看这架来自新乡市昌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自行设计研发的植保智能无人机,它在空中灵活穿梭,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同样是记者邓放捕捉到了这精彩的一幕。

河南农业机械化:高端研发、基层连接与中小企业创新齐头并进

还有那智能灌溉机器人,正不知疲倦地在田间作业,它是农业智能化的又一有力见证。此图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在中原大地的田间地头,智能化场景已屡见不鲜。无人驾驶播种机在广袤的沃野上自由驰骋,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智慧大屏宛如一位睿智的指挥官,“掌管”着万亩良田的生产节奏;植保无人机则像一群灵动的精灵,凌空编织起农作物的防护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决策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从“补短板”迈向“全面升级”的崭新阶段。然而,智能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技术瓶颈、高昂成本以及传统观念等多重壁垒如同拦路虎,亟待我们去破解。记者深入采访,试图剖析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的深层矛盾,探寻河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向高处攀 “国字号”尝鲜“高端农机”

3月11日,洛阳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的中试车间里,一台身长17.5米的“大块头”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国内首个粮损机械测试验证平台,犹如一位精准的裁判,能够运用自动化方式对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物进行再次筛选、称重,并实时回传机收损失数据,填补了农机收获粮损机械检测行业的空白。

为了这一创新成果,研发团队花费了整整5年时间,投入了1000万元的研发资金。粮损测试验证平台的诞生,实现了粮损检测从人工到自动化的重大转变,不仅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还能通过对测试数据的深入分析和运用,为收获机械的减损研发提供有力指导。

在这个“国字号”创新中心里,类似的“第一”层出不穷。国内首台5G + 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在这里成功诞生,它巧妙地实现了新能源与5G应用场景的有机结合,开启了农机发展的新纪元;轮边电动拖拉机实现了轮毂电机在农机领域的首次应用,它仿佛一位灵活的舞者,能够完成同向斜行转向、异向倍速转向、原地转向等多种高难度作业动作,有效提高了整机越障性能、土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智能高效谷物联合收割机喂入量达12kg/s以上,一举打破了高端收获机械被进口品牌长期垄断的局面。这些插上信息化“翅膀”的农机装备,正描绘出未来农业的崭新模样。

同样位于洛阳的“国字号”企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也在引领着中国农机的最高水平。3月11日,记者在中国一拖见到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最大功率无级变速拖拉机——东方红LW4504,这台“自动挡”拖拉机通过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代替了传统离合器。与普通拖拉机相比,普通拖拉机有30个前进挡位,由于作业情况复杂,机手需要频繁踩离合换挡,每个拐弯点可能需要踩3次离合器,拨动4个不同的挡杆。而动力换向拖拉机不用踩离合器就可以掉头,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机手的工作强度,还实现了无动力中断的农业作业。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动力换挡替代机械换挡将成为大趋势。

尽管未来前景无限美好,但“高端农机”研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采访中两家“国字号”机构均表示,目前取得的多项前沿研发成果都处于市场化应用初期,尚未能大规模转化为实际收益。同时,专业人才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也是研发机构面临的难题。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洪斌坦言,农业机械所在的农业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仅有2所,学习机械制造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投身汽车制造行业,有些人即便暂时留下,之后也可能因为待遇等现实问题选择“跳槽”。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留住人才,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涉农高校联合开展了科研创新、研学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等产教融合工作,不断扩充农机制造“人才库”;中国一拖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共建的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去年走出了东方红专班首期毕业生。王洪斌表示:“无人驾驶、无级变速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自动检测平台,这些眼下看来充满‘黑科技’的农机,未来可能是广泛驰骋在田间的主力。‘不打无准备之仗’,布局未来是使命,更是责任。”

向实处走 农机部门连接“车间”与“田间”

3月10日,汝州市纸坊镇的农田里,孙涛峰的植保无人机正像一只敏捷的飞鸟,“飞驰”在麦田上空。正值春管大忙时节,他正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给小麦喷洒生长调节剂。孙涛峰的父亲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也是农机大户,家里拖拉机、收割机等一应俱全。“90后”孙涛峰返乡后,组建了喜耕田飞防队,并购置了10余台新型智能无人机,专门从事农业植保服务。如今,他的农机库里植保、灌溉、烘干等机械应有尽有,能够帮助农户实现全程机械化种地。

装备齐全了,如何更好地“接单”,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呢?2022年,河南农机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这个“云平台”,各级农机部门可以实时监测收割机分布、作业情况,及时掌握机收进度;机手可查询附近的维修网点、经销商、加油站,还能参加农技知识学习;农户则可查询附近的收割机,方便联系机手作业。去年,平顶山市首次覆盖了智能农机云平台,“网约农机”成了当地农户的新选择,孙涛峰也上线“接单”,为家里的农机具揽活儿。他高兴地说:“农机云平台能够有效连接机手和农户,对咱来说更方便了!”

除了搭建平台,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还积极化身桥梁,连接起新技术和农户,让科技真正为农所用。在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台台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整齐排列,仿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从最初不带滴灌铺设装置的一代机,到改进排种装置并加装滴灌铺设装置的二代机,再到如今已基本完善的五代机,这是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和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牵手”的成果。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农艺师杨鹏辉说:“合作社、农户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对实际作业中的需求和痛点深有体会,农机中心则具备技术优势。通过合作,直接解决了研发和需求错位的问题。”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就是设计图纸与农户需求相契合的生动写照。舞阳县田园先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朝锁在观摩后,当即决定在流转的300多亩地里用上此机器,他说:“以前一亩地一般种4500多株玉米苗,用这种机器一亩地能种6500多株。苗种得多了,产量自然有了基础保障。”

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与研发、推广并重的还有农机设备的报废更新。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漯河市蓝众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出台后,无论是报废还是购买新农机,机主都能拿到一定的补贴,他们报废老旧农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现在,机主们拿着拟报废农机的相关材料,就可以直接到相关公司进行拆解并建立档案。”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各级农机部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上接政策下连生产,抬头看路低头问需,连接起“车间”与“田间”,为农机现代化发展带来强大助力。

向深处进 中小型企业各显神通

农谚说:“麦子浇了春三水,三水对面望粮山。”3月10日,河南云耕时代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智豪正在田边“监工”春灌,他的得力“助手”便是团队研发的大田农作物智能灌溉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机身不大,却吐着长长的“水舌头”,边走边洒水,一趟下来就能完成不少工作。王智豪表示:“农田灌溉,长期是农业全程机械化的短板。市场上并不缺灌溉机械和方案,但要能够适应中原农区人多地少、地块不规则、田间障碍物多等复杂地情设计,并非易事。”

可移动、智能化的灌溉机器人就是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它能够像一位灵活的行者,穿梭在农田“自由发挥”,适应多种规模的田块儿,还能够四处“转战”,进行多点作业。王智豪介绍:“每台机器人可服务300亩农田,有效喷灌直径100米以上,灌溉均匀度85%以上,达到模拟降雨的效果,可有效节水40%以上,且一台至少可代替25个人工,不仅安装和使用方便快捷,还节省了传统灌溉所需管道铺设和人工成本问题。”

在河南,像河南云耕时代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这样专注于农机研发与生产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神速智能农机装备(河南)有限公司打造“5G + 植保无人机”,为作物生长提供高效、精准、智能的护航;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饲喂、智能环控等设备,让养猪遇上“赛博朋克”,塑造出全新的养殖场景;新乡市花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打捆机,加快了秸秆“变废为宝”的进程。与大型企业和综合研发平台不同,这些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以自身独特优势,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放到特定领域,形成了“小切口、深耕作”的发展范式,开辟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字号’创新平台、农机部门、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等各个维度的协力。”2023年,河南将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纳入全省28条重点产业链,以品牌企业为引领,健全配套能力,突破核心部件,增强高端智能产品供给,致力于打造农机装备强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截至目前,河南省拥有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数量居全国第一,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农机装备升级将进一步提升作业精度和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专家观点:机械化赋能 锻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总工程师白云利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这为河南省智能农机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持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128亿千瓦,居全国第二位;拖拉机、配套农机具保有量均居全国首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玉米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以北斗、5G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农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全省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保有量约7000台,2022 - 2024年全省补贴推广农机自动导航系统约1.3万台(套)。

下一步,河南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锻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具体措施包括: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聚焦智能感知、导航控制、新能源动力等核心技术,重点开发无人驾驶拖拉机、农业机器人、精准作业装备等;探索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氢能、电动等绿色动力农机,降低碳排放,推动农机装备可持续性发展;做优主机与零部件配套,重点培育新型高效拖拉机、精量播种机、智能灌溉装备等主机产品,同步提升农用传感器、无级变速器(CVT)等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以洛阳为核心,联动郑州、新乡、许昌等地,打造覆盖动力机械、收获机械、畜牧业机械的智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龙头企业引领 + 中小企业协同”的生态格局;持续推动“河南农机云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功能,优化平台操作体验,努力增加上线农机具数量,积极争取将新购置新补贴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接入云平台,提高我省农机信息化水平;拓展应用场景,在“中原农谷”等示范区推广北斗导航、“5G + ”物联网技术,实现大田精准作业、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试点“全过程智慧作业”,探索智慧牧场、数字果园等新模式;推进试点示范,开展丘陵山区轻简农机示范,加大绿色高效装备补贴,推广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智能农机应用;开展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推动动力机械、收获机械出口,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项目,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提升产业全球化竞争力;认真落实“优机优补”“有进有出”政策,结合我省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机化发展需求,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开展农用无人航空器购置补贴,加快推广应用。

河南省将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聚焦“四高四争先”,通过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主体培育、开放合作,打造全国智慧农业标杆,为“中国粮仓”注入新动能,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河南方案”。

本文全面展现了河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国字号”机构在高端农机研发上取得诸多突破,但面临投入大、人才缺等挑战;农机部门通过搭建平台、加强合作等方式连接研发与应用,推动农机更新;中小型企业在细分领域各显神通,形成差异化发展。专家也为河南农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各方协同努力,将助力河南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887.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