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网上销售的日用小商品“数量缩水”现象展开,记者调查了电商平台垃圾袋销售情况,发现诸多问题,同时探讨了消费者维权困境、商家动机,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多方建议。
北青报记者在深入调查后发现,在网络购物的大环境下,日用小商品“数量缩水”的情况并非个例。记者特意随机挑选了10家电商平台上销量较为靠前的垃圾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标注为“100只装”的垃圾袋产品,价格区间从6.9元到19.9元不等。而且,在部分商品的评论区里,随处可见关于“数量不足”“数量虚高”的消费者投诉。
一位曾经遭遇“缺斤短两”情况的消费者无奈地表示:“一卷垃圾袋、一盒棉签这类商品可能就几块钱,要是我想证明它的数量少,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这些时间和精力,我可以去做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何必跟这几块钱较劲呢?大不了下次不在这家买了。”实际上,正是由于这类日用小商品的维权成本相较于商品价格来说要高很多,使得众多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不过,在调查过程中,记者也发现有部分消费者坚持“较真儿”,积极找商家维权。然而,很多商家的处理方式只是退差价或者进行部分退款。甚至还有商家认为这些消费者是想要“薅羊毛”,直接拒绝退款。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很多日用小商品的单价很低,大多只有几块钱,但一份的数量却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减少个百分之二三十的数量,他们觉得绝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察觉到。
资料图(视觉中国)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价格低是这类网售小商品的核心优势。一些商家既想在激烈的价格战中胜出,又想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于是往往会采用标注虚假商品数量等不正当手段。有消保人士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方面,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不能一味地追求低价。另一方面,当遇到缺斤短两的情况时,应该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律师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如果商家“缺斤短两”的情况较为严重,是符合法律中对欺诈行为的认定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若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则按500元计算。
电商平台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有学者建议,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商家入驻审核机制,对于频繁出现商品重量、数量不符等问题的商家,要限制其入驻或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平台还应定期对平台上销售的商品进行抽检。
此外,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明确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的计量、包装等规范,并采取行政处罚措施,提高那些屡教不改商家的违法违规成本。
本文聚焦网售日用小商品“数量缩水”问题,揭示了商家为逐利虚假标注数量的现象,以及消费者维权困境。提出解决此问题需消费者理性消费、积极维权,平台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多方合力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