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代表分享的春节期间利用AI转绘技术呈现黄梅戏经典唱段的经历,深入探讨了新技术赋能传统艺术带来的思考,以及在AI时代传统艺术应如何发展。
【我从基层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当古老而经典的传统戏剧与前沿的人工智能(AI)技术相遇,它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代表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她介绍道:“今年春节期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而创新的尝试,利用AI转绘技术,对经典黄梅戏《女驸马》《闹花灯》中的表演动作和表情进行了数字转化。这一举措使得黄梅戏经典唱段音频实现了AI化呈现,一经推出便广受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通过这次意义非凡的尝试,韩再芬代表对新技术赋能传统艺术有了诸多深刻的思考。她指出:“我们在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警惕,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韩再芬代表进一步解释说,AI在黄梅戏的发展中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应用于黄梅戏剧本创作,为剧本带来更多新颖的创意和思路;在音乐编排方面,AI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和节奏组合;舞台设计上,AI也能帮助打造出更加奇幻绚丽的舞台效果。甚至,结合虚拟现实技术,AI还能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黄梅戏的世界之中。然而,AI并不能替代黄梅戏的核心元素——演员表演。
“AI虽然具备强大的模仿和生成艺术作品的能力,但它缺乏真正的情感表现力和创造力。”韩再芬代表坚定地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结晶,只有时刻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回归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避免在技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我们才能在AI时代保持艺术本真,创作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谈及未来,韩再芬代表满怀信心地表示:“AI时代,传统艺术更需下‘笨功夫’。我们要用新技术让黄梅戏飞得更高,但绝不能放松‘牵’着传统的那根线。我们要努力为经典艺术与当代年轻人搭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让黄梅戏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围绕传统黄梅戏与AI技术的结合展开,通过韩再芬代表的介绍和观点,阐述了新技术为黄梅戏带来的机遇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强调在AI时代,传统艺术既要借助新技术发展,又要坚守本真,下“笨功夫”传承经典,搭建与当代年轻人的情感桥梁,推动传统艺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