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先生的新著《诗词中国》展开,阐述了该书体现的“诗无达诂”传统解诗精神以及王蒙先生在书中创造性读诗的多种表现,如对诗歌读法的独特见解、寻找诗韵异趣、独具慧眼的解读等,展现了王蒙先生在诗词解读上的创新与突破。
在当下古代诗词热潮涌动之际,王蒙先生的新著《诗词中国》跃入人们的视野。该书封面上标注的“好诗是一种发现,读诗是一种创造”,宛如两句精妙的箴言,精准地道出了读诗的真谛。通读全书,每一篇章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朝着“发现”和“创造”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诗无达诂”
王蒙先生在《诗词中国》里全力进行的“发现”和“创造”,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这一简洁而深刻的表述,精准地概括了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中多元理解与阐释的取向。它源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春秋战国时期,读《诗经》成为一种时尚,解诗的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断章取义的现象也十分盛行。到了西汉,经学家们对此看法不一。此时,提出“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却提出了“诗无达诂”的观点,其初衷是为《诗经》的阅读和传播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最初,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是出于保护儒家经典的考虑。而在文学鉴赏领域,“诗无达诂”更侧重于读者的感受,充分体现了不同读者在文本解读和艺术审美方面的差异性。
“诗无达诂”不仅仅是一种对待诗歌解读的态度,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它鼓励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据自身的理解和感受去解读诗歌,从而不断丰富诗歌的内涵、意蕴和可能性。
王蒙先生的《诗词中国》不仅完美地体现了“诗无达诂”的传统解诗精神,还进一步追求“不同的理解”,执着地探寻“更好的理解”。书中强烈地传达出一种观点,即读诗者有可能比作者本人对其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文本的旨意进行更多的诠释。这种解读方式展现出当代文化多层次、多向度、多价值、多趣味的创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变、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
文化的序曲
诗歌读法的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可能。
在该书开篇《美丽中国的开辟曲》中,王蒙先生对《尚书》里的名篇《卿云歌》的读法提出了极为豪迈且独特的见解:“《卿云歌》为中华礼仪盛典官方诗歌的开山之作!”接着,从唱法的角度,他对起始四句“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内涵和气象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演绎。他向读者介绍,这是虞舜的领唱,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彩云灿烂,舒展相连,日月光辉,一天又一天,光鲜更光鲜。随后,他又告知读者,接下来是众臣八伯的齐声唱和,最后是舜帝的续唱,此时鼓乐齐鸣,象征着天地和谐,神灵保佑。王蒙先生诚恳地表示,关于此诗的背景与本事,他并不打算过多置喙。然而,他豪迈地宣称:“我要说的是,它的气象之宏大伟岸,日月星辰之光明灿烂,健康、乐观、崇德、亲民、敬天、积善之正道,文句之齐整,尤其是起始四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高可登顶,大及寰宇,再无出其右者。”进而他认为:“它是美丽中国的开辟曲,它是美丽天下、美丽中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颂词,是中华文化的序曲,它是大气磅礴的中华颂!”王蒙先生并非从文化史、文学史考证的角度,而是从阅读的实际效果出发,推崇此诗为中华礼仪盛典官方诗歌的开山之作。
毫无疑问,对于同一首诗,不同层次、不同高度、不同审美的读诗者会获得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王蒙先生在这首诗里读出了庙堂气派与家国情怀。
诗韵异趣
读诗时,寻找诗韵异趣也不失为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
在《思亲与送别的经典诗语》一节中,当谈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经典送别诗句时,王蒙先生竟然找出了含义正好相反的另外两句高适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其一)他接着感慨道:“诗韵相异,为另一种共生经典。有古典诗词宝库的国人太幸福了。挽留惜别的时候,请引用王维的这两句诗;鼓励出行,开拓创业的时候,可以用高适的这两句诗。这两句诗简直是够用、合用,有着左右逢源之妙用啊!”将不同诗人意思未必相同的诗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品味,这正是王蒙先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读诗为读者带来的诗韵异趣。
又如在《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一节里,王蒙先生提到《瑞龙吟·大石春景》一词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化用了刘禹锡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曾因被指控嘲笑已经失势的政敌,而再次遭贬。然而,倘若不太了解这个典故,后来人将刘禹锡的诗看成他对残败了的桃林的惋惜怀念,也是一种美好的解读。一般来说,给一首普普通通、明明白白的诗赋予政治的机密含义,虽然事出有因,但毕竟会损害诗词本身的美学意义。王蒙先生对这种非诗性、非词性的解说扰乱作品文学本意的做法颇为不满。
独具慧眼
读诗的创造性还体现在读诗者的独具慧眼上。在《多情与持重从容的柳永》一节中,王蒙先生在欣赏了婉约派词人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秋别》《竹马子》三首词后,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柳永不仅有对家国命运的期待,还有突破自己、走向家国天下的愿望。柳永的情感并非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而是与更阔大的人生观、价值观、眼界心境相通。
王蒙先生评价道:“柳永并不是可怜巴巴的低迷词人,他是一个面对世界、面对自然、面对历史地理、面对春夏秋冬、面对水陆山河、面对情思醒梦、面对悲欢离合,咀嚼回味、思考体贴,再用诗情词意、绝妙好词写出来的大词人。”他认为柳永是处于宋词领军地位的大师。柳永的思想雄浑周到,然而他的心志站位、杀伐决断方面相对较弱。最后,王蒙先生不禁慨叹道,一千多年过去了,谁是柳永的伯乐和知己呢?这意味着,一个大诗人、大词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概括。他们是全面、鲜活、生动、多层次的整体存在,后人读诗,需要像王蒙先生一样独具慧眼,才能成为他们的伯乐和知己。
创造性读诗
我们在阅读王蒙先生的《诗词中国》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他出人意料的创造性读诗的努力。在《杜甫的深挚、密实与力度》一节里,对于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杜甫的《春夜喜雨》,王蒙先生也有独到的看法。他说:“我们称杜甫为‘诗圣’,但此诗对雨的热烈欢迎,绝对反映了农户的实在心理。”诗人并非总是一味伟大与高高在上的,杜甫的农村生活诗篇,比陶渊明、王维都更富有“庄稼人”的气味,可又有多少人在读这首诗时仔细辨认过这种气味呢?
在《李商隐等的心语:悲美、华美、隔距美、朦胧美》一节里,王蒙先生对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一诗的阅读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发散性思维特点。仅仅读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这两句,他立刻感叹道:“诗锋直入,观天察地,昨天昨夜,画堂桂堂,又亲切又朦胧,令人想起披头士的经典歌曲《Yesterday》。”随后,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对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Yesterday》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解读,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永远美丽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永远的是昨天、想念的是昨天、没有了的是昨天。好一首含蓄优美,多彩多姿的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把‘昨夜星辰昨夜风’也唱起来吧。”这种解读方式实在是出乎绝大多数读者的预料!这就是王蒙先生所追求的“更好理解”的“诗词中国”。
本文围绕王蒙先生的《诗词中国》展开,阐述了“诗无达诂”的传统解诗精神在书中的体现,以及王蒙先生在诗歌读法、诗韵异趣、读诗视角等方面的创造性读诗方式,展现了他对诗词的独特理解和创新解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诗词阅读之门。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