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和澎湃新闻发起的“国宝探索记”美育计划,金杨社区组织21对亲子家庭参与活动,孩子们参观博物馆后进行创作,同时回顾了金杨社区此前相关文化活动,展现了活动对亲子关系及社区文化氛围的积极影响。
“通过这个课堂,我们更像是同学。”在2025年3月8日这一天,高永平带着她11岁的儿子张轩硕,积极响应上海博物馆和澎湃新闻共同发起的博观大课堂“国宝探索记”美育计划。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启了一场充满文化魅力的参观之旅。在馆内,他们先后参观了青铜馆和玉器馆,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和温润的玉器仿佛穿越时空,向他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还要运用国宝元素进行创作。高永平真切地感受到,借助这样的活动,她能和儿子共同面对同一项课题,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补足的过程。在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的精心组织下,21对亲子家庭一同走进了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索之旅。
目前,由上海博物馆和澎湃新闻共同发起的博观大课堂“国宝探索记”美育计划,关于小小讲解员、小小创意家、小小研究员的征集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
3月8日上午,来自金杨社区的孩子们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内认真参观,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谢云燕 图)
金杨社区,是一个有着深厚儿童文脉积累的社区。
当高永平提起儿子之前用软陶做的三星堆的神树和面具时,脸上洋溢着格外自豪的神情。那是在2024年,金杨社区发起了“何以中国:社区里的历史课堂”。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在这个课堂上,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这里不光有知识的传递和启发,大家还一起动手,举办了参与式展览。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将对历史的理解变成了一件件生动的作品。
在发现这次的“国宝探索记”活动后,上海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朱磊眼前一亮。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何以中国”的项目发起人叶子。朱磊和叶子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社区范围内的亲子家庭参加活动。他们希望能更好地借助这些国宝,让家长和孩子生发出不一样的创意,在文化的滋养中共同成长。
金杨社区的孩子们在“何以中国:社区里的历史课堂”项目中的部分作品,每一件都充满了孩子们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王昀 图)
早在2017年上博举办“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时,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就支持叶子在金杨社区发动孩子做了“小小大英展”。大家对大英展的文物进行了“二次创作”,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非常好。叶子在自家孩子长大离家之后,把更多的经验和心思投入到社区的公益阅读中。她用启发提问取代命令灌输,还积极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同时,她也强调通过具身的感知,来加强对书本阅读的理解。这些年里,仿佛滚雪球一样,金杨社区有更多家长加入其中,成为孩子们的公益阅读导师。
多年来,金杨社区形成了支持孩子的浓厚氛围,也开展了更多类型的活动。朱磊也观察到,随着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创作,家长们自身也在不断成长。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细节,家长们很可能没有孩子想得那么多,他们也开始懂得欣赏孩子的奇思妙想。在这个意义上,国宝不再只是玻璃罩里的文物,它变成了良好亲子关系的载体,承载着亲子间的爱与成长。
3月8日上午,金杨社区的小朋友在上博东馆认真拍摄玉神人,试图将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留存下来。 (谢云燕 图)
3月8日上午,来自金杨社区的孩子们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内有序参观,他们的身影成为了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磊 图)
以文化人,家长与孩子共成长
金杨社区的活动组织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进行了分组,每组都有不同的观察和创作方向。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路参观下来,对国宝保持着充分的好奇和专注。由于年龄参差不齐,大家带着本子和笔,有的时候认真听讲解,有的时候忙着拍照记录,有的时候还相互照顾,彼此交流着不一样的体验。和在学校与同龄孩子相处不同,这种社区邻里间的相处氛围显得格外珍贵。而家长们大多数时候都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去探索。
李志刚带着女儿,特地从新江湾城赶来参加本次“国宝探索记”。他参加过之前社区组织的文博相关活动,作为专业的规划师,他深知从课本上看历史与在现实中面对实物的感受会有很大区别。他认为这种学习不是宣教,而是游学和走读,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在参观过程中,抚摸玉石时,有的孩子还会运用手机光,来探索玉的质地,展现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3月8日上午,来自金杨社区的孩子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内仔细参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朱磊 图)
“可以通过这种活动,激活社区的邻里关系。”李志刚也在自己的社区展开了一些探索。但可能因为活动方式偏向灌输,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表示,爸爸组织的社区活动“有点无聊”。不过,她平时喜欢写字,在这次工作坊中,她运用青铜器的元素,为自己构思了一个放笔的容器,展现出了孩子独特的创意。
艾敏燕身兼多个角色,她既是公益阅读导师,也是项目的志愿者,这次她带着自家二宝一起来到了上博。“在这类活动中,孩子的成长很明显,有助于历史背景知识构建,慢慢就会注意到背后的故事。对我来讲,妈妈的二次成长也很重要。”艾敏燕发现,这次孩子也会自己主动探索,看得更加仔细。大家手里拿着手机,结合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可以拍摄感兴趣的细节,还能联想到自己的衣食住行。
因为要陪伴孩子阅读和行走,艾敏燕也开始阅读,对博物馆也越来越感兴趣。哪怕孩子不参加,她自己也会参加这类社区活动。她说:“这样一来,更加能够理解孩子,自己的情绪就更加稳定。”
小朋友们结合之前拍摄记录的元素,在社区组织的工作坊引导下,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想法也更加丰富。大体上,他们把古人的纹样和器型,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起居上。实际上,文物本来就是古人的衣食住行。每个人观看实物的角度不同,最后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比如,“编钟鼓鼎队”的小男孩们设想,做一款形似编钟的冰箱贴,让钟可以晃动并发出不同声音。这个想法得到了现场老师的鼓励。接下来,他们还要回到社区,在老师的引导下,看看究竟能否用合适的材料实现这个创意。
金杨社区为 “国宝探索记”活动组织的工作坊,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古代文明探索宫,孩子们在这里开启了创意的大门。 (谢云燕 图)
大家都期待孩子们的想法都能有进展。目前,“国宝探索记”还在继续征集作品中。希望无论是小小讲解员、小小创意家,还是小小研究员,在这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里,都能收获到一个家庭的成长。澎湃新闻也会尽可能地把这些过程和成果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家庭成长的温暖。
本文围绕上海博物馆和澎湃新闻发起的“国宝探索记”美育计划,介绍了金杨社区亲子家庭参与活动的情况,回顾了社区以往的文化活动,展现了活动对孩子知识积累、创意激发以及亲子关系、社区氛围的积极影响,鼓励更多家庭参与其中收获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