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老年人在网络消费中面临的诸多陷阱,如自动扣费、情感操控营销等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不力、平台忽视老年用户保护等,同时提出了完善立法、强化监管、明确平台责任以及加强对老年用户安全教育等一系列解决措施。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触网络,期望从中获取便利。然而,老年人的网络安全保障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专家希望加强老年人网络安全保障,提出“建议完善立法,严禁利用虚假情感诱导老年人消费”。
老年人需特别警惕直播间情感操控营销、微短剧扣费等陷阱。2024年5月,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老年群体频陷网络消费“陷阱”成为当季投诉热点之首。
具体来看,网络保险销售广告常常以低价或免费为诱饵,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进行连续自动扣款;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短视频或购物平台广告弹窗诱导“抽奖”,消费者点击后会被跳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动扣款。
“这些问题都涉及自动扣费陷阱,给老年人带来了经济损失。”专家方燕指出。她表示,随着数字化深入生活,不少老年人开始接触网络,但由于他们对网络技术和规则了解有限,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已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高发群体。电商平台诱导性功能(比如先用后付)、直播间情感操控营销、微短剧扣费陷阱等新型风险,不仅让老年人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上述问题呢?方燕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对网络消费等行为有一定规范,但针对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专门、细化条款缺失。对于直播间情感绑架式营销、微短剧自动扣费等新型网络陷阱,法律定性和处罚标准模糊,导致执法司法难以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网络经营主体众多,行为复杂多变,监管力量难以实现全面、实时监管。不同监管部门职责划分和协同配合存在问题,易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而且,对违规行为惩处力度不足,无法形成足够威慑,部分不法商家和平台依旧心存侥幸。
同时,部分电商、直播和微短剧平台在追求利益时,忽视老年用户保护。在产品设计和规则制定上设置诱导消费功能,暗藏陷阱。比如“先用后付”开通易关闭难,直播间虚假宣传、情感诱导,微短剧自动扣费且退订渠道难找。并且,平台在用户身份识别、风险提示、操作引导等方面服务不到位,未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特殊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方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要完善立法。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在网络领域的适用细则。明确网络广告发布规范,严禁利用虚假情感诱导老年人消费,并制定严厉处罚细则。规范“先用后付”等特殊消费模式的合同条款,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防止平台利用格式条款侵害老年人权益。
她还建议,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增加“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老年人在网络消费、社交、信息获取等方面的权益,以及网络经营者、平台的责任义务。详细规定各类网络陷阱的定义、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尤其针对新兴陷阱,如直播间情感绑架、微短剧自动扣费等,为执法司法提供明确依据。
同时,健全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强化网络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要求网络平台收集、使用老年人个人信息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明确告知相关信息,并获其同意。大幅提高侵犯老年人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其次,要强化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日常监管,建立常态化巡查和抽检制度。重点检查平台在用户身份识别、风险提示、操作引导、消费陷阱防范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同时,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加大监管投入,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再者,要明确并落实平台责任。优化平台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充分考虑老年群体需求。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要简化关闭流程,设置醒目关闭入口,提供详细操作指南。微短剧平台在用户付费前多次弹窗确认,提供便捷退订渠道。同时,平台要设立老年专属客服团队,提供多渠道、全天候服务。网络平台也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管理。对违规经营者,及时采取下架商品、暂停或终止服务等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最后,加强对老年用户的风险提示和安全教育也至关重要。通过平台推送、弹窗提醒、制作短视频教程等方式,向老年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消费常识,提高其风险防范和识别陷阱的能力。
本文围绕老年人网络消费陷阱问题展开,分析了陷阱的具体表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漏洞以及平台责任缺失等,同时从完善立法、强化监管、明确平台责任和加强老年用户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全方位保障老年人的网络权益和消费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