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襄阳这座承载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在2025年被赋予“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背景下,详细阐述了襄阳通过“两资三能”工程,即立项争资、招商引资以及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显著成效。
奔腾不息的汉江,见证着襄阳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桑巨变与蓬勃发展。如今,襄阳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汉江之畔绘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襄阳,作为国家明确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以及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展现出非凡的实力与潜力。一张张令人瞩目的“硬核答卷”,是襄阳发展成果的有力见证,也向世界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图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工厂冲焊车间VAN车焊装生产线。(资料图片)
时光迈入2025年,襄阳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寄予了厚望,赋予其“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这不仅是对襄阳过往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深切期许。
襄阳深知,要担当起这一重大使命,必须全方位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发展速度,优化发展质效,增强发展后劲。在经济转型和区域竞争的双重挑战面前,襄阳聚焦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以“两资三能”工程为战略突破口,统筹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的浪潮中,奏响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时代强音。
“两资”发力 扩增量强根基
在立项争资和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襄阳采取超常规举措,全力扩大有效投资。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和市场资源,构建起重大项目“谋划—储备—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立项争资方面,襄阳紧紧围绕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方向以及国家、省、市战略布局,精心谋划储备了一批承接政策资金、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高质量项目。同时,积极推送高质量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省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形成项目谋划、储备、转化滚动接续的良好局面。
招商引资工作也同步发力,成果斐然。在襄城,总投资约20亿元的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8亿元的湖北京能智光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的华电发电机组设备更新项目等相继落地;谷城县签约了智能化铸造基地(投资5.2亿元)、供应链智慧产业园(投资1亿元)等高端化项目;襄州区集中签约6个总投资12.7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涵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等产业链高端环节。
为了构建“大招商”格局,襄阳由“四大家”领导挂帅,市直单位、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全面参与,组建了10个招商团队,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协同作战,积极摸排招商信息,深挖招商资源,形成了全域全员招商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仅在春节期间,通过商会年会、新春团拜等活动,就促成39个项目签约,初步对接意向合作项目74个。
重大项目如同棋局中的关键棋子,落子之处便能激发无限动能。一个具有强大牵引性的项目,往往能够带动一条产业链、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一子落、满盘活”的显著效应,是筑牢经济底盘的重要“发展支撑”。如今的襄阳,通过“立项争资夯基础、招商引资强产业”的双向赋能,将多年积累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上大步迈进。
“三能”突破 优存量锻筋骨
新年伊始,襄阳以“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为引领,聚焦企业潜能释放和产业链优化,通过系统性重构发展模式,统筹扩大增量和盘活存量,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
——达产释能,一线破难挖潜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海涛带队调研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场协调解决企业投产、经营、达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问题快速解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赴东津新区民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听取企业诉求和建议。领导带头抓落实、以上率下,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助企纾困解难的浓厚氛围。通过查堵点、疏梗阻、联企业,“一企一策”逐个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企业满产达效,将生产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技改提能,数智赋能强筋骨。全市上下分领域摸清企业技改需求,通过摸底数、抓对接、优时序,引导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实现转型发展、技改提能,推动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强链聚能,生态重构拓空间。襄阳通过做强龙头企业、培植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强链延链补链,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畅通。这使得东风鸿泰年产5万吨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回收项目、高端聚合物锂电池及AI终端制造产业园项目等一个个产业链上的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在襄阳落户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具有襄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一企一策”的精准滴灌到产业链全域生态的重塑,襄阳成功书写了精彩的“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破局方程式。这不仅破解了传统产业转型难题,更通过系统性重构发展模式,开辟了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在转型升级中锻造了产业筋骨,展现出强劲的定力与活力。
质效跃升 新质生产力破局
襄阳拥有深厚的产业根基和坚实的底蕴。近年来,襄阳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实现质效跃升,全面重塑产业发展竞争力。
如今的襄阳,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一方面,积极培育“从无到有”的新兴产业,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既有产业“从有到优”的颠覆与重构,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创裂变,硬核技术攀高峰。在新材料领域,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玄武岩纤维织造的五星红旗登陆月球背面,其研发生产的5um超细玄武岩纤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高端装备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研制的“箭、船、站、服、员”五大系统产品,为神舟系列飞船探索苍穹保驾护航;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的科研开发能力、试验验证能力、适航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首批列装C919国产大飞机。
——智造蝶变,数实融合闯新路。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重马力工厂以黑灯工厂为建设目标,机加自动化率达90%,传奇发动机机加线在2024年率先建成“黑灯示范线”;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项目,运营成本降低了5%、生产质量提高了10%,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企业向“智慧工厂”的全面转型升级。在工业大脑赋能方面,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通过5G + 工业互联网,对轿车轴承生产设备与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透明和生产要素全面连接管控;宜城市天舒纺织有限公司结合5G网络打造5G全连接工厂,实现企业生产、管理与5G、云计算、AI深度融合的数智化升级,大幅提高制造效率,助力传统工业智能化发展。
——生态聚变,三线并进筑高地。在传统产业焕新方面,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端汽车轮毂轴承数字化生产车间项目通过综合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了质量精确控制水平,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的目标。在新兴产业成链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集整车、底盘、三电、辅助系统和充电设施研发制造,以及运营试验、检验检测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经形成涵盖了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研发、制造加工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环节。在未来产业抢滩方面,襄阳布局未来装备、未来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拥有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襄阳蓬达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襄阳金华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航空航天领域企业,并已初步建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性航空研发制造中心和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再出发!襄阳锚定“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在“两资三能”的破局与重构中,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本文详细介绍了襄阳在被赋予“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后,通过“两资三能”工程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和区域竞争挑战。“两资”发力扩大有效投资,“三能”突破优化产业存量,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质效跃升。襄阳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朝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展现出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