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政策文件对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支持,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并阐述了应对措施以及各地在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方面的实践。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全力推动义务教育朝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学位供给规模,并且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这一系列举措绝非偶然,它深刻体现了我国始终将教育事业摆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优先位置,进行全面、深入的考量和谋划。如此高瞻远瞩的布局,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且稳固的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日前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这份具有深远意义的纲要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其中,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占据着重要的一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连续12年稳稳保持在4%以上。这一数据如同一个有力的信号,充分展示出国家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所投入的巨大力度和坚定决心。
我国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始终紧密围绕着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例如,《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印发,有力地加快了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进程;《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的制定,则着重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强国建设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当教育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时,教育链条上的各个学段都将受到递进式的影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未来必须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的监测预警制度,同时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布局。要按照人口变化的一般规律来统筹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区域内人口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做好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此外,还需要持续保障各个地区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平衡好教育资源的集中与分散,避免出现不均衡发展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0%。高中阶段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筑牢人才强国根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在资源配置上坚持新建与挖潜并重的原则。统筹考虑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波峰前压力较大和波峰后的相对缓解情况,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引导支持地方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在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办好综合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实现多样化发展。
为了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及新型城镇化趋势,各地也纷纷出真招、出实招。在广东,近3年来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约386万个;江西全省积极推进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基本解决了乡村学校“小而散”“空心化”等问题;河北则积极对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多个区级校际发展共同体。随着这些政策的相继落地实施,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让更多的学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本文围绕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展开,介绍了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划,强调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还列举了各地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案例,展现了我国在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