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最高法召开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活动第二场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最高法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一庭庭长何莉在解读初中生杀害同学埋尸案审理工作时所强调的内容,包括低龄未成年人触犯法律时本人及其监护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还介绍了案件的处理情况体现的原则,以及最高法发布的相关意见内容,最后提及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总体方针和预防治理等相关工作。
3月9日,最高法开展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活动的第二场。在这场访谈中,最高法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一庭庭长何莉针对初中生杀害同学埋尸案的审理工作进行解读时着重指出,哪怕是低龄未成年人,只要其行为触犯了法律,那么他本人以及其监护人都必须依法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案件本身来看,这起案件发生之后,人民法院严格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个犯罪人的罪责有所不同,因此在判决时也做出了不同的惩处。对于主犯张某某,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无期徒刑,而且是顶格判处。而对于马某某,因为他并未参与犯罪预谋,也没有实施具体的加害行为,所以不予刑事处罚,不过法院建议有关部门对马某某进行专门的矫治教育。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完美地体现了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既表现出对未成年人犯罪在一定程度上的宽容,又绝不是纵容,是宽严相济、惩教结合理念的充分体现。何莉还表示,就在去年,最高法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着重强调,对于那些主观恶性很深、犯罪情节十分恶劣、危害严重,尤其是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绝不能姑息纵容,必须坚决依法予以惩治,以此来确保司法公正。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的刑事政策,针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总体上要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惩处的同时也要进行教育,把教育融入到惩处当中。而且要通过审判工作深入剖析未成年人犯罪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协同合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另外,推动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工作的落实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失足少年重新回归社会。
本文总结了最高法访谈活动中关于初中生杀害同学埋尸案审理工作的解读,强调低龄未成年人触法本人和监护人应担责,案件处理体现多种司法原则,最高法发布意见强调对部分恶劣未成年人犯罪绝不姑息,以及阐述了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总体方针包括预防治理和帮助回归社会等多方面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