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研究的成果,包括该电池的特点、存在的稳定性问题、研究团队的破解方法、成果意义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等内容。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具备高效、低成本、轻量化等诸多优势,被人们看作是未来光伏技术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不过呢,这类电池却一直存在着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它的稳定性相当差,难以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
就在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的一项研究成功地解开了这个困扰已久的难题,并且相关的成果已经发表在了国际知名期刊《科学》(Science)之上。据了解,这个科研团队成功地寻觅到了能够延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关键方法。这个“命短”难题被攻克,使得人类朝着能够用上更加便宜、更加轻薄的太阳能板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一直被人们誉为“未来之光”。它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像传统的硅电池那样发电,而且还能够被制作成薄如纸张的形态,甚至可以弯曲,简直就像是拥有神奇的魔法一样,能够贴在衣服或者窗户上进行使用。但是,多年以来,这种电池始终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用不了多久就会像人逐渐衰老一样,出现各种问题,它的使用寿命距离实际应用所要求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这个研究团队经过深入的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个致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短命”的谜团。研究发现,钙钛矿这种材料在阳光的照射之下,会像气球一样反复地进行膨胀和收缩。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就会如同人受了“内伤”一样,最终破裂。这种材料在遇到光线的时候,会膨胀超过1%,其内部的晶体之间会相互挤压,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这就好比是一张纸,经过反复的折叠之后,最终必然会断裂。
不过,这个科研团队的成员们都非常聪明,他们想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那就是给这种材料穿上一层“防弹衣”。他们利用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之一——石墨烯,再加上特殊的透明塑料,制作出了一种超薄的保护层,这个保护层的厚度仅仅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经过实验验证,这一层“防护服”能够让材料的抗压能力提升一倍,把材料的膨胀幅度从0.31%降低到了0.08%,就好像是给那些易碎的物品加上了抗震的包装一样,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在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之后,安装了这种保护层的太阳能电池创造了新的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时会遇到的强光高温环境之下,它能够持续工作3670小时(大约为153天)之后,仍然能够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个数据表明,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同类电池当中稳定工作时间最长的,这也就意味着它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这项突破可不仅仅只是给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更是刷新了整个科学界的认知。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全球的科学家们主要都是从改良材料配方这个角度入手来研究的,而华东理工大学的这个团队却是首次发现了“物理损伤”这个隐藏得很深的“杀手”,这无疑为后续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相关的专家也表示,这项工作重新定义了提升稳定性的技术路径。
这个研究团队还透露,这项技术已经开始和企业进行合作试验了。一旦能够实现量产,那么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到那个时候,建筑外墙的发电玻璃、能够折叠的户外充电毯,甚至是给手机充电的太阳膜等都有可能变成现实。据估算,钙钛矿电池的生产成本仅仅只有硅电池的1/3,而且它的发电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呢。
随着稳定性这个瓶颈被成功突破,这项原本还只是存在于“实验室里的未来科技”正在加速地走向千家万户,为全球的绿色能源转型提供了一份来自中国的方案。
本文总结了华东理工大学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钙钛矿电池的优势与稳定性差的问题,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发现的电池“短命”原因及给材料加保护层的解决办法,还提及成果在刷新认知、开辟新研究方向等方面的意义,以及该技术与企业合作后的应用前景和对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积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