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的相关观点和厦门大学的实践成果。首先提到加快高等教育“出海”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厦门大学在海外办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其马来西亚分校已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接着阐述高等教育“出海”对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意义,张荣还建议国家加强高校海外办学规划等。此外,张荣多年来针对高校科技创新等议题提建议,他认为高校应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还以厦门大学在福建的成果为例,最后他建议支持福建龙头企业相关建设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李唯一
在追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加快有序推进高等教育‘出海’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一举措有着深远的意义,它能够积极地去探寻走出一条有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道路,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强劲有力的教育、科技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撑。”在经过一系列的“先行先试”探索之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应加快推动我国高校海外办学,以便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布局中占据主动地位”。
这些年以来,厦门大学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人文优势,在建设海外分校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就目前而言,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了。这个体系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的教育,并且在学科布局方面也是非常全面的,文、理、工、商、医等学科都包含其中。到现在,这个分校已经成功地培养出了6届优秀的毕业生,而且目前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8700余名在校生在这里学习。
张荣表示,高等教育“出海”是有着诸多好处的。它能够极大地加强国际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既能够为全球的教育治理体系贡献出中国智慧以及中国方案,同时也有助于在更广泛的维度以及更深层次上去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基于此,张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应该进一步强化高水平大学海外办学的整体规划,针对对外教育合作和交流制定出个性化的政策,并且要不断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他还强调“同时也应当统筹规划好高校海外办学所需要的资源、政策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张荣多次在全国两会上针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诸多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他的观念里,高校是承担着为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赋予能量的重要责任的。
“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产学研用合作的新途径、校地校企联合共研的新模式,在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要一体化推进,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正是多年的高校工作经验,再加上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才让张荣看到了“产学研用合作、校地校企联合”的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近年来,福建深入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已经具备了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良好基础。“当前,厦门大学正大力推动优势学科与福建重点产业链融合创新,先后牵头建设了3家省级创新实验室,推进共建‘环厦大科技创新圈’。”张荣以厦门大学为例,很好地阐述了“探索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成果。
“我建议进一步支持福建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区域高水平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张荣说道。
本文总结了张荣代表对于高等教育“出海”以及高校在科技创新、产学研用合作等方面的观点和建议。首先强调高等教育“出海”的意义并介绍厦门大学海外办学成果,然后阐述高校在区域创新融合发展中的责任,以厦门大学在福建的实践为例说明产学研用合作成果,最后提出支持福建龙头企业相关建设的建议,整体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在多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