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详细介绍了不同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创新举措以及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现了公司以工作室为依托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探索。
当我们走进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宁允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会看到一幅热火朝天的创新场景。大国工匠宁允展正带着工作室的成员们,利用刚刚设计完成的微型自动多功能磨床,对检修风动工具气缸进行自动磨削实验。
原来,这台自动磨床是工作室针对工人们在检修作业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带头研发出来的新型机器。它可不容小觑,能有效降低气缸内壁的粗糙度,大大提高气缸的利用率。当天下午,忙碌的宁允展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工匠讲堂”里,为职工们开展知识产权申报流程的培训。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目前拥有9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公司把这些工作室当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阵地。在这里,高技能人才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攻克技术难题、开展“传帮带”活动、组织技能培训以及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等一系列工作,以点带面,让技术人才在公司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截至目前,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共有技能职工8000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78%,这里面有特级技师4人,高级技师535人,技师1929人。
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转向架分厂C4厂区,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工作室——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它可是公司第一个成立的工作室。回想起成立初期,全国劳模郭锐感慨万千,他说:“我们是2012年成立的,当时工作室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就像个‘保安亭’。那时候,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抽出空余时间在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能总结等工作。”
到了2014年,在工会的支持帮助下,工作室终于步入正轨,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技能竞赛等12项重点工作。如今,工作室的重点工作已经增长到了46项,拥有高技能人才420人。郭锐自豪地说:“现在工作室就像个‘公司’一样,工作方案明晰,运行机制健全。”
走进转向架分厂车间,你会发现“现场疑难解决直通码”随处可见。工作室成员、小程序负责人栾福辉介绍道:“这是我们工作室设计的现场难题揭榜攻关闭环管理小程序,职工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可以随时扫码报告,并选择对口‘名师’现场指导解决。以前我们是每月末汇总班组提出的难题,梳理后发布,让高技能人才认领解决,这样效率不高。”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在各分厂放置了“名师画像”,将骨干成员的联系方式、绝招绝技向全体职工公示。职工们可以根据遇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名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郭锐表示:“个人的资源和思维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工作室就可以利用现有平台和共享资源,最大化为分厂技能人才提供专业化技术指导。”
在车体分厂的张合礼劳模工匠工作室,每年3月到4月都会上演一场特别的“双向选择”。工作室会在高技能人才中挑选形成“师傅团队”,在职工中挑选形成“徒弟团队”,然后通过徒弟选师傅、师傅选徒弟的双向选择模式完成结对师徒关系,并签订师徒协议。
工作室技术负责人王永波介绍说:“协议中包含师徒立下的‘军令状’,由工作室在期限结束后进行评审认定,并给予师徒二人相应的惩罚或奖励,以此激发师徒的主动性,让师带徒工作更高效。”
在2022年的师带徒活动中,车体分厂职工孙维浩立下了“军令状”:“我将在师傅张合礼的指导下,取得分厂技能竞赛前3名,公司级以上技能竞赛前6名,完成公司级微课2项……”通过“齐鲁大工匠”张合礼一年的“传帮带”,孙维浩成功荣获“青岛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完成山东省创新创效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司级公关课题2项,QC成果1项,师徒二人圆满完成任务。
张合礼介绍,公司对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核心技能人才按月发放专项津贴,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形成正向人才激励政策,每月初对他们上个月表现进行动态评价打分,再根据分值发放相应比例的津贴,正向激励技能人才成长提升。此外,工作室还每年评选“车体(大)工匠”,设置终身荣誉榜,把工匠照片张贴在遍布车体厂区各处的光荣榜和宣传栏上,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职工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在总装分厂的高级技师李文龙看来,工作室的定位就是“服务好生产一线,紧密联系职工,助力人才成长”,他也是这么做的。在李文龙劳模工匠工作室,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各类培训。李文龙说:“我将培训总结为针对通用型知识开展的‘大水漫灌式’培训和专业型知识的‘精准滴灌’式培训。”
2024年6月,李文龙以《栓接体系建设——人员能力提升》为课题,为总装分厂2000人进行了“大水漫灌式”的培训。总装分厂职工张殿君回忆起当时的培训,仍然记忆深刻:“这种通用型的知识培训,是我们一线工人最需要的,我们能够从中弥补自身的理论缺陷,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生产当中。”
李文龙还提到:“公司在国家开展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了‘升级版’‘三师型’培养模式,即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如今,他也光荣地成为“三师型”人才之一,活跃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各处劳模工匠工作室的“工匠讲堂”上,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为公司技术工人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目前,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已经形成全国示范性、山东省、青岛市、铁路、中车等各层级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体系。以郭锐、张合礼、李文龙为代表的9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取得国家专利160余项,进行课题攻关900余项,形成创新成果300余项,为企业提升产能、提高效率和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工会副主席王正强表示:“我们规划出约130平方米的空间,耗资245万元,准备今年新建一个管益辉劳模工匠工作室,以技术创新与人员培育为核心,持续为公司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发展和成果。这些工作室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了职工技能,促进了企业发展。公司不断完善工作室体系,还计划新建工作室,持续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