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进程的推进。并以中国太保为例,阐述其在农业保险方面,如为河南滑县花生种植户的赔付项目,保障农户收益;还在扩展地方特色保险品种方面助力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在授人以渔方面,通过举办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班等方式提升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等多方面为三农发展作出的贡献。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了要将“三农”工作抓好,大力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在这一宏伟目标下,乡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春天是新一年的起始,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各地都开始了春耕备播的工作。在农业蒸蒸日上、乡村振兴大步迈进的道路上,保险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始终为其遮风挡雨。
就在近期,中国太保产险河南南阳中支做出了一件利民的大事。他们为滑县多达2200户的花生种植户支付了164万元的赔款,成功完成了2024年郑商所花生“保险 + 期货”试点项目的赔付工作。这一举措,切实地保障了农户们的收益。那些种植花生的农户们内心充满感激,他们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花生期货帮民富,太保服务助农兴”,并送到了中国太保产险安阳中支。
这个花生“保险 + 期货”的试点项目可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背后有着河南省财政厅、郑商所、期货公司等多方力量的推动。这个项目采用的“保险 + 期货”模式非常有效,中国太保为3.2万亩的花生提供了价格风险保障。这就像是给花生种植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有效地化解了由于花生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对当地花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核心支撑。中国太保围绕着各地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振兴,积极地扩展地方特色保险的种类。他们开展了“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地方特色保险业务,在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贡献颇多。中国太保一直在守护着全国各地的“果篮子”“菜篮子”和“肉盘子”。在广东、海南、四川、广西等地,为苹果、芒果、柑橘、香蕉等水果的种植、收入、价格等提供的风险保障超过了160亿元;在湖南、海南、山东、甘肃、广东等地,为蔬菜的种植、价格、收益提供的风险保障超过了130亿元;在湖南、广西、江苏、吉林、江西等地,为鸡鸭鹅畜禽、鸡蛋的养殖、价格指数等提供的风险保障超过了百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太保产险首创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及完全成本保险,提供了9500万元的风险保障,这对提升我国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产能和自给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业内的专家也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产业发展聚焦在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上,重点强调了农民的受益情况。
除了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各地发展特色产业保驾护航之外,中国太保还有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那就是授人以渔、授人以技,从而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增收。2024年10月,中国太保旗下的中国太保寿险和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联合在山东省日照市陵阳街村的乡村振兴实训基地,举办了2024年结对帮扶地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班。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帮扶村村两委成员、种养殖能手、青年骨干等将近70人参加了这次培训。
这个培训班的课程十分丰富多样。既有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课程,也有养殖、种植方面能够传承和复制的实用课程,还有关于乡村振兴路径与模式的课程,更有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以及案例分享、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休闲农业与农业多功能发展等课程。在培训期间,中国太保寿险还带领学员们参观了山东省高素质农民产品集中中心、齐鲁畜牧业样板先行区、闫庄农业产业创新孵化园等乡村振兴发展示范村和农产品种植基地。有一位学员在结训分享的时候表示,一定要把陵阳街村的宝贵经验带回去,带领乡亲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道路。
实际上,这已经是中国太保寿险连续第五次举办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班了。目前,中国太保寿险的帮扶工作已经覆盖了新疆、甘肃、云南、四川等23个省份的95个重点村,这些村庄都各具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结对帮扶地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为各个帮扶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让村民们能够分享经验,拓宽视野,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在助力三农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太保正在书写着普惠金融的大文章。一笔笔的投入、一桩桩的项目、一件件的实事,中国太保持续地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村庄,将措施实施到每一件事情上,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把这篇文章写得扎实、写得细致,用心用情地谱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太保故事。
本文总结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重视的背景下,中国太保在保障农户收益、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助力农民可持续增收等多方面的积极贡献,体现了中国太保在三农发展进程中的责任担当和积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