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在科技领域的诸多成就以及其独特的创新创业模式。从机器狗等机器人技术到DeepSeek大模型的突破,众多浙大相关的成果震惊世界。还阐述了浙大的创业传承模式,如师徒间的传帮带,校友间的帮扶等。并且对比美国斯坦福大学,讲述浙大打造中国的斯坦福的目标、努力和成果等。
在中国,有一个打造中国斯坦福的宏伟计划正在逐步推进,而浙江大学在这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杭州,那西子湖畔的城市,仿佛被一种神秘的东方力量所笼罩,这种力量在一夜之间爆发开来。
你看那国产机器狗,它展现出的越野能力简直逆天。还有DeepSeek,它成功突破了AI大模型的能力边界。这些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颠覆性成果,背后都和一个响亮的名字紧密相关,那就是浙江大学。
2025年新年刚到,中国的机器狗就在海外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视频里,这国产机器狗在各种地形上穿梭自如,前滚翻、后空翻不在话下,在水里还能做出托马斯全旋,甚至能够驮着一个成年人快速奔跑,这简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期间,云深处的山猫和宇树科技的B2 - W这两家出品公司还较上了劲。而这两家公司都和浙江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云深处的创始人朱秋国,他可是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他在求学时期就想考浙大的研究生,后来在杭州选择机器人赛道创业,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浙江大学深厚的机器人研发基础。
浙江大学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早已成为机器人创新创业的一片沃土。早在2000年,当时还是浙大工业控制所实验员的熊蓉,也就是如今的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就开始带着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机器人比赛,而后便扎根于机器人领域。她带领团队多次赢得机器人世界杯冠军,还创办了机器人创业公司迦智科技,大力推动了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凭借着先发优势,尤其是产学研的协同合作,浙江大学培养出了一个强大的机器人团队。据藕舫天使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浙大校友累计创办了25家机器人创业公司。这些公司里,有教授带着学生一起创办的,也有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不少公司的核心员工也都是浙大校友。从温州街头和特警一起巡逻的球形机器人,到跋山涉水的机器狗,再到步态稳定的人形机器人,这些高科技成果背后都有着浙大的身影。
2023年,在距离浙大玉泉校区五公里的大运河畔的汇金国际大厦A座,一种新型的智能生命正在孕育。几个年轻人在这里激烈地讨论着,幻方量化的创始人梁文锋在白板上随意地画着,他那带着广东湛江口音的普通话显得格外有力,他提出大模型必须摆脱单纯堆算力的军备竞赛。18个月后,DeepSeek诞生了。这个本硕毕业于浙大信电学院的新生代企业家,摒弃了暴力堆算力的硅谷路线,而是采用创新的算法框架,将大模型的训练成本降低到业界的十分之一,这让硅谷都大为震惊,前辈们纷纷感慨这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当然,浙大系创造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系系主任杨华勇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潜心研究,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为盾构机装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而就读于浙大,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前浙大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褚健,创办了浙大中控,冲破了霍尼韦尔、西门子等外企的垄断,实现了国产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突破。在中国,有很多像浙大系这样的科研力量,正推动着中国科技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仅仅几年前,我们看到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时,感觉就像在看科幻电影一样遥不可及。ChatGPT的出现更是让很多人觉得中国科技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可是现在,从DeepSeek到各种机器人,仿佛一夜之间,越来越多的科幻产品由中国人来定义,以至于大洋彼岸都感叹,当我们谈论创新时,是时候把地球仪翻过来看看中国了。
DeepSeek大火之后,各地都在思考,为什么是杭州?江苏的官方媒体更是三次发问南京,为什么发展不出像杭州那样的科技力量。这些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讨论,不过大多数回答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比如宽松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的贴心服务,还有阿里的贡献等等。但是要想全面了解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得去拜访一个隐藏在深山里的机器人基地。
青芝坞,对于外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对于浙大玉泉校区的师生来说,那就是浙大的后花园,它和浙大仅一墙之隔。沿着青芝坞向西北方向走,就能到达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这个占地面积只有6000平方米的小地方,却分布着12个创新工坊以及31家机器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堪称是全世界机器人初创企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这个基地的出现源于25年前的一次师徒对话。2000年的某一天,当时还是浙大工业控制所实验员的熊蓉被实验室主任褚健叫到办公室问:“你对机器人有没有兴趣?”一个看似柔弱的江南女子,要去挑战当时在国内几乎空白的机器人行业,但是熊蓉还是接受了这个挑战。一开始没有任何参照,她只能去图书馆找资料,带着学生到全国各地调研,不断设计、评估、测试方案,最终研制出了浙江大学第一代足球机器人。在此基础上,熊蓉带领团队不断改进,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次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击败全球计算机专业顶尖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夺冠。熊蓉的成功离不开褚健的一路支持。褚健作为中国工业控制系统之父,早在1993年就凭借浙大提供的20万元资金支持,创办了浙大中控。这种创业基因在熊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016年,她带着几名学生创办了杭州迦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生产和物流机器人的开发。
梳理浙大系的创业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师徒间的传帮带模式。2006年,在投资圈已经颇有名气的段永平,以62万美元拍下巴菲特午餐,还特意带上自己的浙大学弟黄峥。这顿午餐对黄峥影响深远,十年后他创办了拼多多。浙大校友间的帮扶不只是言传身教,还包括资金的投入。黄峥创办拼多多时,段永平是最早的投资人之一。这种校友间的帮扶让浙大师生的创业热情高涨。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乃至整个浙大系,正是因为有了褚健、熊蓉这样的榜样,在师生之间的传帮带下不断发展壮大。
校友之间的帮扶并非浙大独有,那为什么浙大师生的创业激情如此独特呢?这背后离不开浙江这片土地的滋养。浙江山地多耕地少,一直以来都以创业和敢为人先闻名,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笔者作为一名浙大校友,20年前在浙大校园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浓厚的创业氛围。身边的浙江籍同学几乎家家都有产业,在玉泉校区的小乐惠川菜馆里,随处可见讨论吉利、阿里巴巴的热血青年。浙江的万众创业让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也促使产业链不断成熟。以吉利为核心,整个汽车产业链在浙江形成了闭环,而这个产业链和机器人产业链高度重合。阿里的存在也为数字经济,乃至AI时代杭州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熟的产业链为充满创业激情的浙大军团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宇树机器人的创始人王兴兴,哪怕当初与浙大失之交臂,去上海读了研究生,最后还是选择回杭州创业。反过来,理工科实力强劲的浙大也为杭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这种大学与城市之间的相互成就,成为了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浙大与杭州的这种关系,让人不禁联想到美国的硅谷和斯坦福大学。一百多年前,硅谷还只是一片葡萄园,几乎没有现代科技的影子,当时唯一能和高科技沾边的就是斯坦福大学。那时的斯坦福在美国还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国防部把大量经费给了哈佛、麻省理工,却对斯坦福不理不睬。1946年,刚刚升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的雷德·特曼教授提出一个建议,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他说服校长划出学校位于帕洛·阿托地区的580亩土地,建立一个高技术工业区,目的是以斯坦福为支撑发展西部的电子产业,这就有了后来的硅谷。
身处浙江这片创业热土,并且在计算机科学、工业控制等学科上有着很强实力的浙大,和斯坦福有着相似的学科背景,也有着同样的雄心壮志。早在2004年,浙大官网就提出要打造中国的斯坦福。为了这个目标,浙大很早就对所有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多项统计中,浙大毕业生的创业率超过5%,连续多年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一。而且,浙大不仅鼓励学生创业,还为教授创业提供了优厚的政策。与斯坦福的教授离岗创业模式不同,浙大教授可以保留教职,原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70%归个人。这种创新的顶层设计,通过校方和师生的共创,消除了大学实验室和产业界之间的隔阂。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师生走出象牙塔,投身到产业竞争的浪潮中,在校友的传帮带下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2024年,共有351位浙大校友管理或控制了31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5.4万亿人民币,其中包括众多科创板和专精特新企业。
早在1998年,浙大就提出要借鉴硅谷经验,依托自身的科研优势建设大学科技园。两年后,浙大科技园正式成立,它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浙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20多年来,浙大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4000多家。浙大科技园只是浙大立足校园,向外辐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站在钱塘江畔的高层写字楼俯瞰,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起点,一路向西,从未来科技城到青山湖科技城,形成了一个一小时车程的创新闭环。这个被称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地方,聚集了阿里云、之江实验室等4800多家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其中六成以上的核心团队都有浙大背景。这是政府、大学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绘制出的一幅宏伟画卷。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相似的故事,百年前的硅谷在斯坦福的助力下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如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正在重演硅谷的故事。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当年种下的求是精神,正在成为科技树顶端闪耀的枝叶。在浙大玉泉校区的老和山下,在紫金港校区的启真湖畔,那些背着书包奔跑在路上的年轻面孔,或许就是下一个梁文峰,下一个改变中国科技潮流方向的人。
浙江大学在科技成果方面成绩斐然,从机器人到AI大模型均有重大突破。其独特的创业传承模式,如师徒传帮带、校友帮扶等,促进了众多创业公司的诞生。并且浙大所处的浙江有良好的创业土壤,浙大与杭州相互成就。同时,浙大以斯坦福为目标,在创业教育、教授创业政策等方面不断创新,通过科技园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打造中国的斯坦福进程中稳步前行。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