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零基预算改革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其概念、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所能发挥的效用,以及中央和地方围绕该改革开展的试点工作等内容,让读者全面了解零基预算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新华社于3月8日发布消息,北京传来关于零基预算改革的相关资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这一部署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那究竟什么是零基预算呢?简单来讲,就是从“零”开始编制预算。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不再参考以往预算安排的基数,而是依据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对各项支出逐一审核,然后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支出,这就是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不过,从国内外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零基预算更多的是运用这种理念来完善预算管理,并非完完全全从“零”开始编制预算。
零基预算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表示,零基预算旨在打破基数观念以及支出结构固化、僵化的格局,从而将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民生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在传统的预算模式下,财政预算通常以上一年的支出为基数,再适当考虑一定的增长比例来分配资金。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容易引发像“为了花钱而花钱”这样的资金浪费现象。而且,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资金分散、支出固化以及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吕林邦提到:“打破传统的‘基数 + 增长’模式,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非常有利的。”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市长吕成蹊表示,从东莞的实践经验来看,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改变了条块分割、各管一块的传统思维。东莞坚持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导向,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形势优化支出方向,进而推动实现聚财力、保大事、干成事的目标。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积极围绕零基预算改革开展试点工作。
从2022年起,安徽以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为切入点,坚持向财政资金要效益、向政府治理要效能,创新编制了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在预算资金分配安排的初始阶段就聚焦发展大事和民生要事。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表示:“零基预算改革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在甘肃,2024年已经出台了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方案。吕林邦说:“通过改革,全面清理规范支出政策,将项目支出细化为5种类型,明确每一类资金的测算依据和安排方式,推动项目跟着政策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并且推进跨部门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集中度。
在中央层面,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在2024年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加强项目梳理、评审、优化,致力于打破支出固化的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零基预算改革将会在中央和地方进一步推进。
在内蒙古,《零基预算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5 - 2027)》已经印发,计划在2027年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全覆盖。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刘志伟表示:“我们将通过改革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通过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任务的保障能力。”
杨志勇表示:“零基预算改革是预算编制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需要‘刀刃向内’,也需要‘啃硬骨头’。当改革顺利推进时,将极大地提升财政资金效率,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提升保障能力,其成果将造福国计民生。”
本文总结了零基预算改革的内涵,阐述了其打破传统预算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作用,还介绍了中央和地方在零基预算改革方面的试点工作情况,表明这一改革将对国家财政管理和国计民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