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全国两会中热议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话题展开,重点探讨了在基础教育领域,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在AI的冲击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与不可替代性等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AI)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了热门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答的首个问题就与AI有关。
怀进鹏表示:“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需求,特别是教育领域,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当基础教育与AI相遇时,到底是机遇更多还是挑战更大呢?
AI迅速发展: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
近年来,AI对教育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最初,大家主要讨论学生是否该用AI写作业,随着DeepSeek(深度求索)的迅猛发展,所有人都明白AI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话题。
“不管是否承认、是否接受,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了。”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样说。在此背景下,更值得探讨的是如何积极应对。
许多代表委员都认同这一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教师麻小娟称:“AI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AI可以作为撰写教案和相关材料的辅助工具,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提高工作效率。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够借助人工智能突破地域限制,拓宽教学视野,弥补知识盲区,这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戴立益认为,AI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提供更多选择,更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达成。
国家已经有了顶层设计。
今年年初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同时,我国正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立,这个平台不仅支持个性化学习,也促进了教育公平。
然而,AI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在日常教学和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现象令人担忧:有些学生上交的作文充满了“AI味”,网络用语泛滥,毫无个人特色,写作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背后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实践体验的缺失。
黄花春认为:“在大智能时代,特别是对于语言学科,有些学生觉得不需要背诵,一查便知答案。这种观念不仅阻碍知识积累,更影响思维能力发展。人工智能提供的海量信息,只有经过学生理解、内化,才能融入其知识和认知体系。”
挑战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表示:“AI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且系统性的,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实践的转型、评价体系的转化等。最大的挑战在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变。”
张咏梅说:“即将到来的‘大智能时代’,恐怕已经不再是学生比拼‘记忆力’和‘运算力’的时代了。毕竟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比人类做得更好。因此,基础教育一定要打好学生的素养基础,尤其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不能把学习知识作为‘唯一任务’。同时还要更加强调科学教育,追求教育的前瞻性。”
不过,戴立益认为在面对AI的巨大挑战时,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陷阱。”他说,要把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逻辑转化为价值逻辑,也就是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来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范式,“我认为这是挑战的关键,而非技术本身。”
教育有温度:AI无法取代教师。
两年前,镇海中学举办过一场师生辩论赛,辩题是“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老师的地位”。辩论中,正方提出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量、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远超人类,并且精力充沛,给教师职业带来巨大挑战。
“当时我就思考,人工智能真的会‘教’吗?”张咏梅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
有专家指出,当前的AI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达到了博士水平。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中小学老师。
“问不倒”的AI能否取代老师呢?
对此,张咏梅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能带给学生知识,却无法教会学生做人。”
作为一线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教师郭丽认为,现在的教师确实不可能像AI那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AI无法帮助不会提问题的孩子获得知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泗县三中副校长惠凤莲明确表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者。”她进一步解释,人工智能在知识传授方面或许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能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处理课堂突发状况、进行情感交流以及与学生达成共情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戴立益表示,面对AI的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好两组关系。第一组是快和慢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非常快,其强大的算力和算法运行速度也非常快,而与之相对的教育是慢的,急不得,要慢工出细活。第二组是冷和热的关系。“AI的背后是冰冷的数据,而我们的教育是充满温情的。”戴立益说。
教师的作用恰好能平衡这两组关系,就是要“静待每一个孩子的花期”,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在日常教学场景中,一个饱含鼓励的眼神、一句耐心的劝导,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意义重大,而这恰恰是现阶段AI难以企及的。”麻小娟说。
去年教师节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强化学科素养提升,推动教师更新学科知识,紧跟学科发展。
“教师要善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绝对不能落在时代后面。”张咏梅说。
郭丽也持有相同观点:“从解惑角度来说,老师可能不容易超越人工智能,但是仍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教学中,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出,教师在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AI作为一种虚拟工具,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差距,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危害。
“所以,老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支持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郭丽说,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转变,要从“授业解惑”转变为以“传道”为主,转向引导和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AI的到来为基础教育变革带来了新思路,教学手段可以迭代升级,知识传授有了智能的途径,但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也不能变。正如麻小娟所说,教师应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将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力量,构建一种既有智能技术支撑,又充满人性温暖的教学环境。
全国两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在基础教育方面,AI带来机遇如为教师减负、助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因材施教等,但也带来诸多挑战,像学生过度依赖、教育理念转变等。同时,AI虽知识储备强大却无法取代教师,教师在情感交流、价值观引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在AI时代坚守育人初心,利用AI辅助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