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及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AI大模型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文章重点探讨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带来的改变以及引发的问题,如教学关系的转变、道德与诚信风险等,同时也提到了AI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高校在AI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应对等内容。
在3月4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对DeepSeek表示点赞。而到了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在会场内还是会场外,像DeepSeek这样的国产AI大模型,都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消除AI技术所带来的技术方面的隐忧,以及伦理方面的困境,从而让AI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战略支点”,而不是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半空,时刻带来威胁呢?上海统一战线成员中的代表委员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诸多建议。
多位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有着深刻的感触。AI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关系,过去那种单纯的“师、生”二元结构,正在逐渐朝着“师、机、生”三元结构发生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表示,AI应用就如同给大脑安装了一个拥有“无穷大”知识量的知识包,这对于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他提出,要强化数字思维以及AI工具在基础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推动专业课程朝着数智化的方向融合,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复合知识、交叉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数据建模和数字画像等工具,构建起专业办学的智能监测与评估体系,打造一个由数智赋能的质量保障闭环。
然而,在AI为教育赋能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以及诚信风险,例如代写作业和论文、伪造或者篡改数据和图表、侵犯隐私和知识产权等。所以,清晰地界定“AI ”使用的边界就变得十分迫切了。
全国政协委员、市知联会副会长、无党派人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建议,把监管的方式从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规范,在国家层面出台针对高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的指南,明确高校师生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使用AI的合理边界。在他看来,一方面,国家之前已经集中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文件;另一方面,不少高校也已经进行了许多积极且有益的探索,这些都为制定全国高校的使用指南奠定了基础。
有代表指出,单纯依靠生成式AI可能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AI无法像教师一样给予学生情感关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交能力是不利的。所以,应当明确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可以由AI代替人来做,哪些教学活动需要AI辅助完成,哪些教学活动则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实验科学领域,AI可以进行理论讲解、模拟演示、数据分析等工作,但是学生必须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的感悟。
全国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认为,要把人工智能教育当作基础教育来抓。他们学校已经将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同时还在探索“专业 + 人工智能”的学科设置模式。他还建议参考计算机等级考试模式,设置“人工智能应用”等级考试。
尽管AI具有多面性,但AI产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如今,上海的AI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体系以及企业数量等方面都已经跻身国内第一梯队。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短板,高校面对AI紧缺人才的现状,应该具有前瞻性地布局自动化机器学习、量子机器学习、多模态数据分析、边缘计算与实时数据处理等新兴专业。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顾祥林表示,大学,特别是位于上海的一流大学,有着人才智力集中、学科专业全面、研究基地和科研设施齐全、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理所应当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的最佳策源地和研究先导区。
也有代表提醒,大模型仅仅是通用AI发展路径中的一种,并且由于能源消耗巨大等原因,其可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AI公司需要积极探索新的通用AI发展路径,包括发挥小模型的大作用,从而真正走出一条产业化的道路。
文章围绕全国两会期间AI大模型相关话题展开,先阐述了AI在两会受关注的情况,接着详细探讨了AI在教育领域带来的改变与问题,如教学结构转变、道德风险等,还提及高校应对AI人才问题的策略,同时指出AI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包括上海AI产业的发展情况、高校的应对布局等,最后强调AI公司应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等多方面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