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新趋势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相关行动,教育部长提到相关成果。政协委员倪闽景关注人工智能时代青年人才培养,提出教育逻辑要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创造”。熊璋教授认为要培养更多青年科学家群体,不同教育阶段要结合AI特点。同时文中还列举了学生利用AI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最后提及面对AI的一些疑虑以及代表们对AI与工作、教育关系的观点等内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想报道,今年的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无疑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被明确提出。在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就指出,DeepSeek和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过去一年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就在前不久,在中国青年报社的《青年茶座·两会青年说》节目里,倪闽景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逻辑必须发生转变,要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会知识”迈向“学会创造”。他还提到:“AI为因材施教创造了可能。”借助人工智能,教师能够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有差异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达成“让每个孩子变得不一样”的目标,实现从“统一教学”到“千人千面”的转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认为,我们需要培育更多像DeepSeek团队那样的青年科学家群体,因为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并且,他还指出“AI时代的人才需求应该呈现金字塔结构”。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的不断推进,AI技术正在和传统教育加速融合。熊璋认为,大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实现AI与专业的结合,而中小学阶段则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不久之前,熊璋参加了小程序全球编程创新挑战赛。在这个比赛中,有一名北京的小学生发现家里的老人经常忘记吃药,于是就设计了一个“吃药提醒”的小程序,熊璋对此评价说,这是“把现代科技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结合起来了”。

香港培侨中学校长、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会长伍焕杰在《青年茶座·两会青年说》节目里分享了一个中学生的创新案例。有一个中学生观察到老人和儿童在过马路的时候,由于绿灯的时长不够,存在着安全隐患,于是就设计出了一个智能红绿灯系统。这个系统能够通过摄像头识别行人的特征,如果检测到是老人、儿童或者轮椅使用者,就会自动延长绿灯的时间,并且依据行人的步伐速度,动态地调整倒计时,以此来确保行动缓慢的人能够安全通过。

伍焕杰表示,现在有不少的中学生开始学习利用AI工具来开发小程序,从而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公共关怀,体现了青少年利用AI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展现了科技向善的价值追求”。

当前,AI已经深入地融入到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面对像“职业是否会被AI取代”之类的疑虑,熊璋表示,重复性的工作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我们的职业取向一定是追求创新,用人的价值提升人工智能的价值。”熊璋还预测,未来社会将会呈现出“人机团队协作”的模式,人类与人工智能打交道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全国人大代表、作家赵冬苓表示:“不要试图用DeepSeek取代自己的工作,而是要真正进行艺术探索。”

“技术只是辅助工具,而人类的好奇心、独特性与突破边界的勇气,才是未来教育的真正内核。”倪闽景这样说道,“通过AI赋能,文科生能编程,理科生可作曲。未来的教育应该弱化领域界限,鼓励学生用AI拓展能力边界。”

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热议话题,在教育方面,从委员和代表的观点来看,AI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要培养更多青年科学家群体,不同教育阶段与AI结合各有侧重。同时,学生利用AI解决社会问题体现其价值,面对AI的发展,职业要追求创新,未来教育应弱化界限借助AI拓展能力边界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957.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