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杭州“六小龙”背后创新生态的深层思考

本文围绕全国两会期间对于杭州“六小龙”现象所引发的关于创新生态的讨论展开。讲述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各界人士对于创新成果为何多出自民营企业而非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思考,还涉及到人才及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与创新生态相关的内容。

在全国两会的现场,有关“杭州六小龙”的追问不断。

3月5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科协界别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魏悦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他表示,之前很多地方都在追问为何本地没有像“六小龙”这样的成果。我们还应该思考,像DeepSeek这种具有标志性意义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为何没有诞生于教育与社会资源丰富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而是出现在民营企业呢?他的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是个好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症结到底在哪里?”旁边的委员忍不住问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有个好生态。”他以作物种植作比喻,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生态,适合不同种类的“苗”生长,“你不能种水稻了,还惦记着人家怎么玉米种得好”,意思是要考虑如何耕耘好自己的土地,创造更优的创新环境。

魏悦广进一步阐述,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资源充足,但资源分配机制存在结构性矛盾,过度依赖“重点支持”,而颠覆性的创新往往在非重点领域萌生。他深入剖析这种结构性矛盾,高校科研机构追求短期量化成果,如论文、专著及其“影响因子”等,然而源头创新需要长期投入与容错空间;而且学科壁垒与功利导向会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魏悦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及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之前有机构按学科分类评价,但由于学科分类繁多、具有多重性与交叉性等特征,评价过程繁杂、操作困难,并且难以摆脱“五唯”主导,无法做到不“量化论人”。他认为科学研究应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探索新规律、新概念等,攻克技术难关,解决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

为此,魏悦广建议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进行评价。基础研究类围绕科学前沿探索、自然规律探究等;应用研究类重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技术创新等。这两类评价体系采用不同成果形式和考核周期,以此确保评价准确科学。在他看来,这种分类既符合科研活动的本质规律,又能解决当前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弊端,让基础研究者能够沉下心来,让应用研究者勇于探索技术“无人区”。

魏悦广还说:“好的生态,就是让大家各得其所,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坐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表示,对照样板反思是好事,但在探寻“为何是杭州”时不必过度。不管是地方,还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走出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发挥特长。

魏悦广期望通过相关评价机制的实施,让高校和研究机构与民营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互补、合作的良好局面,为我国科技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随着DeepSeek等创新企业的崛起,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发展节点。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环境,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企业端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成本过高、工程化支撑体系不完善、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等。他建议建设新质生产力智创赋能平台,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平台聘请具有落地经验的大模型应用人才,为重点领域优质企业提供免费的大模型定制化技术服务支持,构建区域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装备首席科技专家李智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他呼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虽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对加速成功转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成果评价评审、促进转化的服务体系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科研人员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机制改革需强化正向激励,解决科研人员在赋权收益、经费使用与课题管理方面的顾虑。他建议提高对颠覆性创新的难度、复杂度、不确定性等风险的科学分析研判以及对研发周期的认识,加大对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大力度、更高强度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重点专项,“完善风险分担与容错机制,依法保障各方权益,减少纠纷”。他希望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厚植中国沃土的良好氛围,让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中实现价值创造、科技致富、健康成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表示,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同样关键。好的科研生态要容忍失败,地方政府对一些科技企业早期项目的“雪中送炭”式扶持,如提供低成本算力、简化知识产权分割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跨越“死亡谷”的关键推力。

今年的浙江代表团也迎来了有关“杭州六小龙”的讨论。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3月6日回答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时说,政府积极创造创新环境,企业不断丰富产业,才让浙江充满创新活力。

当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刘捷表示,这些年浙江秉持“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理念,做好“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全力营造最优的人才生态,努力使浙江成为青年心生向往、人生出彩、情感归宿的梦想之地。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在3月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说,大家都在问,为什么“杭州六小龙”会一下爆发出来?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推行“人工智能 +”行动,今年春节前后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跑出了“加速度”,比如DeepSeek全球出圈,宇树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他还表示,今年,“人工智能 +”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我国要抓住人工智能的技术机遇,真正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原总指挥高铭在3月6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科学技术界别小组会议上说:“生态,生态,还是要有好的创新生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也表示,科技成果最终要惠及社会,而创新生态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高度。当更多地方和科研机构愿做“种树者”而非“摘果人”,中国科技的沃土之上,必将崛起一片“热带雨林”。

全国两会期间,各界人士围绕杭州“六小龙”现象深入探讨创新生态相关问题。包括创新成果产生的场所差异、人才及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内容,强调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性,从多个角度为我国科技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822.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