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从工具到新型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中国探索

DeepSeek、宇树科技等本土科技企业的火爆出圈让人工智能热度再升,2024年大模型等呈井喷式增长,AI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就像“新水电”影响生产生活。同时指出在技术、制度、治理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强调人工智能从工具到基础设施的发展背后是开源生态和产业融合的探索,中国有可能贡献相关“中国方案”。

人工智能:从工具到新型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中国探索

近年来,本土科技企业如DeepSeek、宇树科技等迅速走红,使得本就热度持续攀升的人工智能领域更加火热。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概念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门话题。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它正加速从单纯的“实验室工具”转变为新型的基础设施,这一转变也引发了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新问题。

2024年被视作是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爆发的年份。在这一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大模型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大量的人工智能开始上线应用。例如,新希望集团把人工智能运用到饲料配方优化、基因检测以及冷链物流等重要环节,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茶百道的AI巡检系统能够实时监控5000多家门店的茶饮品质,将品控的响应速度提高了8倍;义乌的小商户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供应链的智能化升级和精准的海外营销,构建起了成本更低的数字贸易新生态。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赋能已经从设想变为了现实。

有专家将人工智能比喻为基础设施中的“新水电”,它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确,智能驾驶、智慧家居、算法推荐等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人工智能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迫切需要通过巩固技术、制度和治理等方面的基础,将这些不确定因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在技术层面,DeepSeek采用算法优化的方式来弥补算力的不足,通过提高算法效率和开源策略,打破了传统大模型依赖高算力、高投入的“贵族化”发展模式。在未来,要推动人工智能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以低成本的技术普惠为更多的场景应用提供动力,通过更多的产业融合来激活应用价值。

在制度方面,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燃料”,但目前却面临着数量不够和质量不高的双重难题。由于受到数据安全担忧、商业利益保护等因素的限制,数据拥有者往往不太愿意共享数据,许多企业之间还存在着“数据围墙”。要打破数据的壁垒,公共数据应该率先行动,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来打破“数据铁笼”,真正让数据“流动起来”。

在治理领域,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还不能充分应对和衔接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滞后和空白。针对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去年全国两会就有代表委员提出了加快人工智能法立法的建议,以进一步加强对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的治理。目前来看,加快人工智能立法的紧迫性在不断增强,但也需要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把握好创新与监管之间的界限。

从工具发展到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突破,其背后更多的是通过开源生态激活创造力、通过产业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与探索。在这条新的赛道上,我们完全有能力为全球贡献数字时代基础设施的“中国方案”。

本文总结了本土科技企业带动人工智能热度上升,2024年人工智能在多领域应用爆发,AI如“新水电”影响生活,在带来机遇同时有不确定性。并从技术要创新普惠、制度要打破数据壁垒、治理要立法且把握好创新监管边界等方面阐述应对措施,强调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开源生态和产业融合意义及中国可能贡献的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773.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