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对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关注和相关建议。这个生活圈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意义重大。目前虽已取得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郁瑞芬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建议。
当我们走出家门,步行大概15分钟,会发现这一小段路程能满足诸多生活需求,像买菜、用餐、维修、养老、托幼等都可以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其服务范围是以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为半径的区域。它的目标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是由多种业态集聚而形成的社区商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可是服务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发现,我国不少城市在落实相关政策方面成绩斐然。截至去年6月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已经覆盖了150个城市,成功建成3946个生活圈,服务的居民数量超过7600万。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之后,郁瑞芬察觉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可优化的空间。她指出,部分城市的街头巷尾缺乏浓郁的烟火气,有些商业设施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消费活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那怎样才能让更多的“烟火气”被点燃,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社区消费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郁瑞芬带来了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建议和意见。郁瑞芬表示:“对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而言,社区商业布局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她还提到,在部分社区中,同类型的店铺距离过近,彼此之间相互挤占生存空间。
基于此,郁瑞芬提出建议,应该从顶层设计以及地方设计这两个层面做好统筹规划,优化评价指标,精确地配置业态。在试点评价的时候,要提高社区生活店、养老服务等业态的权重,引导各地依据社区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建设,避免出现“内卷”的情况。例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应当侧重于医疗康养方面的建设,而年轻社区则可以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在此基础上,借鉴上海“一圈一策”的经验,提升服务的精准度。
“社区店铺的线下租金较高,这也是众多小微商户面临的一个痛点。”郁瑞芬认为,应当推广“以空间换服务”的模式,利用闲置资源来提供低价的经营场所,建立空闲房源清单,限制转租行为,从而让更多的小微商户能够在社区扎根。同时,对国有房屋和公益出租业主给予补贴,对于品牌首店的入驻提供租金减免和贷款支持,以此降低经营成本。
除此之外,郁瑞芬还注意到,许多街道统一了背景色调和招牌,这样看起来有些呆板。她建议取消强制统一招牌的政策,允许商户在确保安全规范的前提下自主设计招牌,保留城市的烟火气。“各个品牌和店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应该让它们展现出鲜活的一面。”同时,建立商户、居民、政府共同协商的机制,平衡管理规范和特色。她举例说,北京、上海已经试点“一街一景”政策,街区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商业氛围有了显著的提升。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像是连接民生与经济的‘毛细血管’。”郁瑞芬表示,应当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导向核心,通过优化政策、技术赋能、多元参与等方式,真正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居民的“幸福圈”、消费的“活力圈”。
本文总结了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看法。该生活圈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优化空间,如商业布局、租金成本、招牌统一等方面。郁瑞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统筹规划、推广新经营模式、取消招牌强制统一等,旨在将其打造为居民的幸福圈和消费活力圈。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