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的相关事迹,包括她对故乡河南的深厚情感,在创作中的心得与困难,对“要爱具体的人”的理解,以及对当下如DeepSeek等新技术冲击文学创作的看法,还有她在生活中的态度与感悟等。
大象新闻记者冯靖雯、赵朝阳、刘园园报道,2月底,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回到河南开封,参与录制央视展示家乡风土人情的节目。乔叶虽为焦作修武人,但视整个河南为老家,在洛阳也会称“我们洛阳”,在开封就会说“我们开封”。她戴着黑色贝雷帽,架着黑框眼镜,说话不紧不慢,表示河南是自己“巨大”的老家,频繁往返于北京与河南,这种归乡在她看来是“如常”之事,还说故乡是离开后才真正拥有的地方。
从耗时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宝水》到引发共鸣的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乔叶的文字充满家乡的泥土气息。一个多月前,《要爱具体的人》荣获“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4年度好书”,书中记录了诸多平凡之人,如10元理发师傅、地铁上的陌生人、街头赏花老人等,在她笔下这些人都变得美好而恰当。
在《要爱具体的人》中有“人到中年,活得坚硬”这样的表述,即便如此,乔叶仍努力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细节,不吝赞美认真生活的人。她表示自己不想当他人的人生导师,“要爱具体的人”更像是自我要求与提醒,还称自己很平凡,在人群中毫不起眼,是平凡人的样本。
谈到DeepSeek是否会冲击文学创作者时,乔叶认为DeepSeek虽强大,但文学是人学,写作是面对人性弱点的事业,如脆弱、犹疑、难以言说的部分,这些是写作的内容。所以她目前没感觉到太大威胁,能被其替代的写作必定是平庸的。
故乡对乔叶意义非凡,大象新闻问到她此次回河南的感受,乔叶表示两个月前刚回来过,回河南是常态,这里的如常是亲切且有安全感的。她很享受这种状态,老家的人厚爱她,常有活动邀约。回来看到朋友、吃到的饭、街道模样都和以前一样,这种感觉温暖美好。
对于老家河南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乔叶称影响深入骨髓,整个河南都是老家。因为离开河南到北京工作,才有了审视老家的尺度,河南成为非常真切的词,是深刻的精神基因般的存在。外出讲座时,她会自豪地称自己是河南人,老家是河南是重要的身份证明,所以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会提到河南。
创作在乔叶看来是日常状态,大象新闻问她最近是否有新创作,她表示有空就会创作,散文或小说都会写。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她曾经想逃避,但前辈的话让她明白困难中有宝藏。现在看到创作中的困难时,她反而会兴奋,深知深入其中不会被辜负。
录制节目时,撒贝宁问乔叶为何总是乐观,乔叶表示自己对挑战持中性态度,知道困难中会有回报,不会白白受苦。例如写《宝水》耗时七八年,去了很多村庄,动笔时无法预见成果,但她知道要写一部献给老家河南的故乡之书,这就是根本价值,哪怕有很多困难也值得。
《要爱具体的人》于去年11月上市,书名取自书中写理发师故事的文章。乔叶认为具体和抽象相对,现在的人容易沉迷抽象生活,而具体的人意味着生活,认知具体生活对应对顺逆境、获得成长很重要。对于这本书希望给读者带来什么行动或思考,乔叶表示自己没想当人生导师,“要爱具体的人”是自我要求和提醒,如果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会很开心。她觉得自己平凡,20多岁写文章能引起读者共鸣是因为大家都平凡,自己只是写出了众人心中所想。
对于DeepSeek,乔叶称其强大且有趣。她认为DeepSeek可替代有固定模式、边界清晰的工作,但文学创作不同,真正有质量、创新性、情感温度的创作不易被替代。它越强,要求原创质量越高,人类过的是具体生活,进行一手创作就不会太怕那些二手的。
乔叶表示自己再忙也会沉下心感受生活细节,写作是工作也是精神生活,她很享受,写作意味着爱生活,生活和工作互相滋养,生活大于写作。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乔叶分享了十几年前参加活动后写文章提到的“让自己有光”,强调自强、自爱、自信,自我构建和成长,希望女同胞能充实自我,她自己虽50多岁但仍觉得有成长的可能,学习是稳定的光源,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充实自己的光源。
乔叶是一位有着深厚故乡情怀的作家,河南老家对她的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在创作方面,她有着自己的理念,不把自己当作人生导师,努力捕捉生活细节。面对新技术冲击文学创作时,她坚信真正的文学创作有其不可替代性。在生活中,她积极乐观,秉持着自我成长的理念,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