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各级法院严厉打击“论文产业链”,从严惩处科研造假行为。“论文工厂”存在出售质量存疑的科研论文和署名权等行为,加剧科研不端现象。尽管中国政府过去10年已出台措施,但“论文工厂”仍大量存在。此次最高法的意见很重要,各级法院审理相关案件增多,且法院对“论文工厂”案件的裁决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可能对检察官起到暗示作用。
英国《自然》杂志3月4日有文章报道,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严厉打击“论文工厂”相关活动。所谓“论文工厂”,就是有科研中介炮制大量伪劣文章,并且从事论文的买卖、代写、代投等行为。最高法的这一要求,被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有助于遏制此类不良活动的泛滥。
“论文工厂”把质量不可靠的科研论文以及署名权卖给相关研究人员,这种行为严重恶化了整体的科研不端状况。
在今年1月的时候,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指导意见,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在这份《意见》包含的25条内容里,有一条明确要求各级法院严厉打击“论文产业链”,并且从严惩处科研造假行为。
回顾过去10年,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了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还指示科研机构去调查和惩处涉及相关案件的科研人员,目的就是防止研究人员出现包括使用“论文工厂”等科研不端行为。然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的印波教授表示,“论文工厂”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存在。在印波教授看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这个指导意见意义非凡,这表明中国各级法院将会助力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科研生态环境。
中国各级法院受理的“论文工厂”案件正在不断增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唐耕砚(音)在搜索法院判决的公共数据库时,梳理出2013 - 2024年期间有41起涉及代写论文的案件。唐耕砚表示:“如果这项新的指导意见能够带来更高的赔偿裁决,或许会对‘论文工厂’产生威慑作用,不过要评估其效果还需要时间。”
印波教授还提到,为了响应政府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号召,在过去10年里各级法院裁决“论文工厂”案件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他说,大概六七年前,法院会认为与“论文工厂”签订的合同是应当受到保护的有效合同。但是现在,法院认为这些合同是无效的,就像多项政府政策规定的那样,法院承认这些合同违背了科研诚信标准以及公平的晋升评估制度。
大连理工大学的王飞教授表示,《意见》中有一些措辞非常严厉的内容,就是针对“论文工厂”的。
加州SLW律师事务所的闻宁阁律师表示,《意见》可能是要向各级法院传达信息,“表明它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可能会对在科研领域有欺诈行为的人做出更严厉的判决或者惩罚”。此外,《意见》“也许还暗示检察官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诉,而法院也会严肃处理这些案件”。
中国最高法发布打击“论文工厂”的指导意见是净化科研环境的重要举措。尽管之前政府已采取措施但问题仍存在,此次最高法的意见使法院在打击“论文工厂”方面有了更明确方向,审理相关案件增多、裁决方式转变,同时也可能影响检察官,这一系列变化有望改善科研生态。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