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详细阐述2024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包括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的“五新”成果、创新指数持续攀升等多方面的成就等内容。
国家高新区在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在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与2023年相比,这一数据有着明显的提升,2023年178家国家高新区仅集聚了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这表明国家高新区在向“高”向“新”的征程上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回顾2024年,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可以用“五新”来概括。其一,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积极组织实施了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这一举措不断扩大了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得国家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展现出持续的韧性和活力。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约为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其二,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国家积极支持高新区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中心,并且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实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国家高新区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经费,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像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其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家引导高新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强化跨园区产业协作,指导成立人工智能等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等高新区联盟。例如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跻身万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50%,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也初步形成了发展优势。其四,优质企业竞争力实现新跃升。国家高新区通过加强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支持,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让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这也使得截至2024年年底,高新区能集聚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其五,管理服务迈上新台阶。国家支持中关村加快先行先试改革,实施政策试点“揭榜挂帅”行动。印发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2024年度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结果。编制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指引,修订统计调查制度,建设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并且发挥国家高新区主力军作用,招录14.4万名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也印证了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何年初在发布会上介绍,自2010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持续攀升,从最初的100点增长至2023年的505.7点,呈现“研发资源多、创新生态优、产业绩效佳、开放协同强”的特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创新发展指数的形式全面展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其中,研发资源多体现在研发资源集聚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10%。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25%的研发人员,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约1.2万亿元,同比增长4.3%;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量3.5万余家,是2010年的5倍。创新生态优表现在科技创新生态指数增长快,年复合增长率达20%。各类创新服务机构达7130家,同比增长9.7%;当年新注册企业100万家,当年新增优质企业数6万家,分别是2010年的20.2倍和12.9倍。产业绩效佳表现在产业创新绩效指数近几年提升显著,年复合增长率达11.4%。万人授权发明专利数122.9件,是全国同期近10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3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6个百分点。开放协同强则表现在开放协同创新指数增长至697.9点,年复合增长率达16.1%。企业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数1600余家,是2010年的15.8倍;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约50%。
2024年国家高新区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从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五新”表现,再到创新指数的持续攀升,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