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海的讲述为切入点,介绍东营市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果,特别是针对互花米草治理以及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我国的生态保护近年来成绩斐然,百姓的生活环境日益向好。就拿山东东营市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黄河口原生植被不断恢复,这使得大天鹅、黑嘴鸥等鸟类的数量逐渐增多。就在前不久,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这一荣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他们被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和湿地观鸟的独特体验所吸引。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所言。
黄河三角洲处在黄河与渤海的交汇处,这里的湿地资源相当丰富。然而,由于其生态系统形成的时间较短,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前几年,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大规模爆发,在黄河三角洲地带的分布面积就达到了13万余亩,这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自2020年开始,东营市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先后颁布了《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和《东营市互花米草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 - 2025年)》。针对互花米草在不同生境中的生长情况,东营市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精准治理措施,并且组织专业队伍分区分段同步治理。经过努力,东营市连续开展了五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的总面积达到了13.1万亩。
为了进一步增强当地生态环境的韧性,近年来,东营市在治理互花米草的同时,全力以赴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东营市协同开展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修复、海草床修复和底栖生物增殖等多项工作。通过一系列努力,累计实现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当地的湿地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张金海代表向记者展示了两张照片并介绍说:“这一张照片是2018年在东营广利港附近的滩涂上拍摄的,当时这里的互花米草长得有一米多高,翅碱蓬、海草床等滨海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间被严重侵占,滩涂上的虾蟹、贝类等几乎看不到踪迹了。再看另一张照片,这是2024年秋天拍摄的,此时互花米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红色的盐地碱蓬就像给盐碱滩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红地毯’,水草丰茂的大湿地景象又重新回来了。” (经济日报记者 崔浩)
本文总结了东营市在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工作,重点讲述了针对互花米草的治理以及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治理措施和实际行动,东营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