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与意义。从一个英雄在飞机坠毁救援中的故事出发,引出了作者对一篇文章的珍视,这篇文章成为了他关于无私和写作的随身课程。接着阐述文字如同潮水般影响着人们,能穿越时间,不同的人珍视不同的文字,而这些文字也反映出人们各自的特点,文字是丰富多样且充满魅力的,是人们灵魂深处的信仰。
新加坡《海峡时报》3月2日有一篇文章,题为“语言是有重量的”。1982年1月,美国华盛顿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毁事故,飞机掉入冰冷的波托马克河。当时的救援工作开展得极为艰难,就在这时,一架直升机出现了,它向幸存者抛下救生圈。在这些幸存者中有一名男子,他多次把救生圈递给他人,凭借此举帮助很多人得以生还。然而,当直升机最后回来寻找他的时候,他却消失不见了。美国《时代》杂志的评论家罗杰·罗森布拉特针对此事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讲述了英雄主义、人性与自然,还有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潜在可能性。罗森布拉特这样写道:“奇怪的是,我们甚至不觉得水中的那个人输掉了这场战斗。爱默生曾经说过:‘自然中的一切,都蕴含着自然的所有力量。’水中的那个人同样拥有他自己的自然力量。他虽然不能制造暴风雪,也无法冻结河水让鲜血凝固,可是他却能把生的机会让给陌生人,而这无疑也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他展现出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为崇高的形象。”
在上世纪80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把这篇文章的剪报放在钱包里,这张剪报就像是一堂随身携带的课程,它教会我无私的品质,也对我的写作有所启发。我常常会把它拿出来,重新去品味其中的字句。我们从课堂、父母的教诲、诗歌、电影等途径接收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股汹涌奔腾的潮水,将我们高高托起。我们也许不能随口背出那些句子,但是那些有着独特节奏、言辞犀利、饱含深情的字句早就刻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让人难以忘怀。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总是不牢固的,就像彩云容易消散,琉璃容易破碎一样。珍贵的灯具可能会被摔碎,银器可能会遗失,飞机最终也会退役,然而文字却能够穿越时间。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引用莎士比亚所说的“人生如戏”,但是却不一定能意识到这句话出自谁的口中。有些人会在橱柜里珍藏已经泛黄的剪报,我有一位同事,他把旧版的《时代》杂志和《国家地理》随意放在家里,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偶然间翻阅到,从而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而不是仅仅盯着电子屏幕。文字既能像砂纸一样打磨我们,也能像指南针一样,引领我们走向以前未曾理解的方向。
当我问人们,他们最珍视的文字是什么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形形色色。有人提到约翰·列侬、英国作家拉迪亚德·吉卜林等。有一位同事笑着递给我美国幽默专栏作家戴夫·巴里的句子:“你只能年轻一次,但你可以一直不成熟。”另一位朋友则流利地背诵起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作品,还有人谈及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荒原》。他们的回答既让我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因为有很多经典我还没有涉猎,同时也让我充满喜悦,因为我发现了新的阅读目标。
文字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它们有的幽默,有的神圣,有的放荡不羁,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时空和情感。我们选择记住哪些字句,往往能够反映出我们是怎样的人。文字就像老朋友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把我们带回到那些曾经激发心灵共鸣的时刻。不管是鲍勃·迪伦的歌词,还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悼念甘地时的广播:“光明已经从我们的生命中熄灭。”这些文字都值得被打印出来、折叠好,放在钱包的一角,成为我们灵魂深处的信仰。(作者罗希特·布里纳特,朱迪译)
文章通过讲述各种与文字相关的事例,包括英雄事迹衍生出的文章、人们珍视的不同文字等,深刻地阐述了文字的力量。文字不仅能穿越时间留存下来,而且能反映人的特质,不同风格的文字满足不同的需求,它们如同灵魂深处的信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