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访谈: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服务痛点与养老保险完善

我国老龄化现状,通过对郑功成的采访,探讨在老龄化加深的社会环境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痛点、养老观念的转变、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如何与养老服务产业动态协调,包括如何确保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互补、提升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普惠性等内容。

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023万,占比15.6%。对比2023年和2022年的数据,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已连续三年上升。在这样的老龄化趋势下,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对郑功成进行了采访。在养老服务方面,当前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供给却未能与之匹配。郑功成指出这种“形热实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养老服务业质量不高,缺乏公众信任。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得不到普遍认可,影响了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消费信心,导致无钱者无力消费、有钱人不愿消费、需求者得不到满足等现象,也影响了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效率。另一方面,在养老服务需求高涨的情况下,谁来提供服务成了难题。在少子高龄化的背景下,建立庞大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几乎不可能,这也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质量,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居家老人需求难满足、养老机构运转难、护理队伍建设滞后等都是现实问题。对于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老年人进养老院意味着被抛弃”的心理,郑功成认为中国养老文化有深厚渊源,虽然面临现实挑战,但老年人偏好居家养老是普遍现象,不能简单认为养儿防老过时或老年人不愿进机构养老就是保守。核心是要了解老年人真实需求,用社会化养老服务满足刚需并减轻家庭照料压力。如果公共政策方向错误,将会影响血缘、亲缘和代际关系,政策效果和文化效应都会不理想。他还指出我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当务之急是发挥制度优势,走立足城乡基层社区、普惠性的公建民营新路,同时重视护理员队伍建设。在促进养老服务良好发展方面,郑功成认为在思想观念上,要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对老龄化的认识,将其视为“国之大事”,通过汇聚各方资源,建立高效协同机制解决养老问题。在方法举措上,中国老龄化具有超常规性,发展养老服务业也需要超常规举措。具体而言,要突破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逻辑,树立超常规应对理念;发挥制度优势,汇聚公有资源等主导养老服务业发展,吸引社会和市场资源,走出中国特色应对老龄化新路;因地制宜、综合应对,尊重老年人意愿,聚焦特定老年人群体,统筹规划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在科技发展和养老服务的关系上,郑功成表示借助科技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是必然选择。科技可在多方面发挥作用,如数字化对接供需、网络平台提供养老服务选择权、智能化助老器具研发应用、机器替代人工照料等。但在科技助力过程中,要注入人文关怀,数字化和智能化不应是冰冷的技术,要防止无人文关怀的技术创新,同时在普惠和个性化层面同时发力,推进普惠性助老科技进步并引导个性化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方面,郑功成认为要确保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形成有效互补。一是要厘清二者边界,做到“社归社,商归商”,法定基本养老保险要符合公平正义取向,市场化养老金体系遵循市场法则。二是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如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护理保险和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等。三是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依靠产品吸引客户。对于提升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普惠性,郑功成指出一方面要实现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待遇公平,树立参保人员的公平和义务意识;另一方面完善筹资机制和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提升制度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壮大和人口流动性高的趋势,要维护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出台具体促进政策,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中,开拓商业养老保险和新理财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劳动者需求。

本文总结了我国老龄化现状及面临的养老服务供需错位、养老观念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需完善等问题,并通过郑功成的观点阐述了应对老龄化的多种举措,包括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观念转变、科技助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等方面的思考,为应对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障提供了全面的分析与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244.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