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15个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首发式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的相关情况,包括该书的创作意义、作者的分享、嘉宾的评价等多方面内容。
随着第115个国际妇女节的脚步逐渐临近,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北大博雅讲坛第647期“她们在‘夹缝’中不断醒来——《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首发式”于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盛大举行。此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丹曾文化携手主办,北大博雅讲坛则在其中担任协办角色。
出席该活动的嘉宾阵容颇为强大,图书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还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吴思敬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均现身活动现场。
孙晓娅教授所著的《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女性诗歌写作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这也导致女性在诗歌史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孙晓娅教授长期扎根于中国诗歌研究领域,她凭借自身细腻的女性心理、深厚的学术底蕴以及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耗费数十年心血,主持完成了极具开创意义的《中国女性诗歌史》书系。
这套书系分为三卷,总字数将近百万。其中,孙晓娅独立撰写现代卷《诗的女神》和当代卷《漂往远海》,并与赵雪沛合作完成古代、近代卷《月满西楼》。该书系被纳入黄怒波主编的“丹曾人文通识丛书”,还入选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中国女性诗歌史》首次系统地梳理了从先秦一直到当代的中国女性诗歌创作,这一创举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谢冕教授评价道,这是一部“自有诗歌历史以来历史跨度最长、涉及诗人最多、对诗人评价最熨帖也最深入的一部中国女性诗歌史,是一部填补了历史空缺的创新著作”。南开大学孙昌武教授也认为,这套书“就第一流的学术题目写出了第一流的著作”。
在活动中,孙晓娅分享了创作《中国女性诗歌史》的初衷。中国在上古时期就涌现出众多异彩纷呈的女性诗歌作品,到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中兴之势。从创作数量和艺术品质来看,没有哪个国家的女性能够提供如此丰富和宏伟的创作成果。中国女诗人在中国诗歌在全球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并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文化瑰宝理应在当代被自豪地展示出来,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她还充满诗意地解读了三卷本书名中所蕴含的有关女性精神空间、现代生命经验和自我觉醒的深刻含义。
吴思敬教授认为,这部《中国女性诗歌史》的问世,“改变了女诗人在文学史上的整体面貌”,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为那些在文学史上被埋没的女诗人给予了应有的地位并作出了充分的评价,其影响极为深远。这种“个人写史”的方式,不仅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体现了作者勇于担当和积极拼搏的学术责任感。
张莉教授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该书“完成了文学史上女性诗歌共同体的构建”,让我们重新发现文学史上那些被湮没的优秀女诗人。她提到,女性诗歌史也是女性争取书写权利的历史;优秀的女诗人能够加深我们对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处境的理解,这样的诗人才是真正对女性诗歌有贡献的创作者,这部女性诗歌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什么样的诗能够入史的标准。
北京大学的谢冕教授以及诗人翟永明通过视频的方式对这套图书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并给予高度肯定。谢冕称赞这是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贯穿古代到当代的千年女性诗歌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他还殷切期望能有更多的后来者继续这项工作。翟永明肯定这套书是研究中国女性诗歌、女性诗歌史的重要参考书。此外,海外汉学家、荷兰莱顿大学的柯雷教授,美国圣母大学的贺麦晓教授,翻译家、学者巴黎西岱大学汉学系的徐爽教授也为此次活动送上了诚挚的祝贺。
《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不仅首次为中国女性诗歌构建了独立且完整的学术谱系,更蕴含着对女性诗歌发展以及女性诗歌史书写的深切期望。就像孙晓娅所说的那样,希望中国女性诗歌史能够迈向更广阔、更丰富、更具内涵的研究和写作空间。
本文总结了《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首发式的情况,包括活动的举办方、出席嘉宾等。阐述了该书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如填补学术空白、改变女诗人在文学史的面貌等,还介绍了各方对该书的评价以及对女性诗歌史未来发展的展望。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