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第二医共体总医院儿童康复科举办的“二月二龙抬头”主题活动。活动将传统文化体验与康复训练创新融合,医护人员、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活动包含舞龙制作表演、龙食体验等多环节,同时介绍了活动背后的意义以及对孩子们多方面能力的促进作用。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第二医共体总医院儿童康复科,一场独具特色的“二月二龙抬头”主题活动热闹非凡地开展起来了。活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医护人员、孩子们以及家长们两两结对,积极参与其中。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活动,而是将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巧妙地与康复训练融合在了一起,达成了传统节俗教育与康复训练的创新结合。
在这个儿童康复科里,家长们正在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包饺子呢。“二月二”这个节日,在中国民间可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又被称为“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世间万物开始复苏。施秉县第二医共体总医院为了能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这个传统节日背后的丰富内涵,精心筹备并策划了这场主题活动。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充满趣味的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活动刚刚开始的时候,儿童康复科的护士就绘声绘色地为孩子们详细讲述了“龙抬头”这个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习俗。孩子们一个个都听得十分入神,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对接下来要进行的舞龙制作表演、龙食体验、龙主题绘画等一系列活动充满了热切的期待。
在这里,家长们还在指导孩子们制作染红蛋呢。康复师庞胜彬介绍说:“我们精心设计了梯度化的体验项目。比如说,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舞龙道具规律的摆动来建立内心的安全感,而言语障碍儿童则能够在音乐的氛围里锻炼气息的控制,活动的每个环节其实都隐含着康复的目标。”
在医院的户外广场之上,孩子们在康复师的悉心指导下,分工明确地开始合作。他们一个个手持自己亲手制作的彩色小龙,一场精彩的舞龙表演就此拉开帷幕。普通的孩子们认真地把控着龙头的方向,肢体康复组的学员们欢快地摆动着龙尾,语言组的学员们齐声高喊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虽然这些孩子年纪都还小,但是在医护人员和家长们充满鼓励的目光和加油声中,他们个个都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小龙在孩子们的手中上下飞舞,就像活了一样,现场的观众们看到如此精彩的表演,纷纷鼓起掌来,掌声一阵接着一阵。
在民间,二月二这一天在饮食方面也是有着不少讲究的。很多民间饮食都是以“龙”来命名的,这里面蕴含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殷切盼望。吃春饼被叫做“吃龙鳞”,吃面条就被称为“吃龙须”,吃馄饨那就是“吃龙眼”,吃饺子则被命名为“吃龙耳”,每一种食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希望新的一年里“龙鳞”闪耀,“龙须”顺滑,“龙眼”明亮,“龙耳”聪慧,好运连连不断。
到了龙食体验这个环节,热气腾腾的馄饨、面条、饺子被端上了桌。孩子们看到这些美食,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你一口我一筷子,很快这些“龙食”就被吃得干干净净。小朋友吴俱开心地说:“我可喜欢吃饺子了呢!希望吃了饺子之后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的。”
儿童康复科的护士和家长们还一起指导孩子们包饺子呢。该院儿童康复科负责人田艳表示:“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社交媒介,就像舞龙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童谣也讲究声韵之间的配合,这种具有结构化、仪式化的集体活动,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社交参与度,也能增强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孩子们康复以及社交能力的提升。”
这次的“二月二龙抬头”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充满意义的节日,同时也为医院的文化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医院将会继续坚持“以文化人、以活动育人”的理念,为孩子们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总结了施秉县第二医共体总医院儿童康复科举办的“二月二龙抬头”活动。该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包括多种有趣的项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内涵,增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康复、社交等能力,同时也为医院文化建设增添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