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之际,阐述我国以“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保护工作。介绍了大熊猫、普氏野马、普陀鹅耳枥等动植物保护情况,包括种群数量增长、栖息地改善、繁殖研究、放归计划等,体现我国在物种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资金投入增加、保护方式多元等成果,同时展望未来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今天(3日)是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确立的主题是“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消息,这些年,我国持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协同推进,众多旗舰物种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它们栖息繁衍的环境也在逐步变好。就在这两天,在四川青川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一场为期一年的大熊猫种群动态变化调查拉开了帷幕;而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匹来自新疆的普氏野马成功地被放归自然。普陀鹅耳枥曾被发现的时候仅剩下1株,现在已经有4000多株回归野外,人工培育的苗株也有数万株了。在这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些人类的“朋友”呢?看呀,“墩墩”在树梢呢!两天之前,位于四川广元青川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大熊猫种群动态变化调查。根据最新的监测结果,唐家河片区已经收集到了54只大熊猫的个体信息。它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是否健康?有没有新的幼崽出生?这些都是科研监测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科研监测科负责人肖梅表示,今年,团队会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把红外相机、声学记录仪、红外夜视仪和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都结合起来,运用到野外监测当中。肖梅还介绍说:“我们在片区内按照两平方公里一个网格的调查方法,总共划定了207个网格。我们使用手持巡护终端,记录大熊猫活动痕迹、主食竹生长状况、生境、同域动物等信息,并且首次采用‘一个网格、一个二维码、一套样本’的采样扫码方式,在野外采集大熊猫粪便、毛发等样本,运用实验室DNA‘靶向法’分析大熊猫个体信息,构建一套完备的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体系。通过这些手段相结合,就能高效地排除重复个体,准确地得出片区内大熊猫的数量,从而实现对大熊猫活动区域及其种群状况的全面覆盖和实时监测。”每年的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是唐家河片区野生大熊猫的繁殖交配期,这个时候的大熊猫最为活跃。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科研中心站站长王林称,在这里,科研监测人员已经连续四年人工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求偶、带崽的画面;同时,在野外遇见四川羚牛、小麂、藏酋猴等野生动物的概率高达90%,这使得唐家河区域成为我国低海拔森林生态系统中珍稀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区域之一。王林站长说:“最近这一个多月,是进行大熊猫种群动态研究的最佳时机,也是到唐家河观测大熊猫的好时候。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竹林隐士’,在野外往往是你还没看到它,它就已经躲起来了,所以我们能够连续四年在野外人工拍摄到大熊猫画面,是非常不容易的。近年来,我们持续对大熊猫及伴生物种进行监测,新增了黑头剑蛇、雪鹑、鹗等动物以及毛泡桐、三棱虾脊兰、全缘叶绿绒蒿等植物的新记录十余种,野生动植物记录达到3700多种。今年我们也很期待,在科研监测过程中,可以记录到更多的物种,向大家展示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可爱模样。”普氏野马“活化石”放归贺兰山2月28日上午11点,随着最后一匹普氏野马冲出围栏,经过近3个月野外适应性训练的6匹普氏野马被放归到宁夏贺兰山,这意味着普氏野马种群在我国的放归区域进一步扩大了。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工作人员李静尧介绍:“此次放归的6匹普氏野马,其中1匹公马5匹母马,都是从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精心挑选的青壮年个体。”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朱亚超介绍,普氏野马作为世界上仅存的野生马种,被誉为“活化石”,在生态系统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贺兰山曾经是野马的栖息地,后来因为多种因素在野外灭绝了。贺兰山作为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普氏野马理想的栖息地。朱亚超说:“前期我们同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多次到这里进行调研考察,从气候、地形地貌、食物资源等多个方面调查来看,这里很适合野马生存,与新疆野马的原生生境相似度较高,特别是在食物资源方面。”放归自然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野外适应性训练非常关键。据介绍,去年12月3日,这6匹普氏野马就来到了“新家”,在1500亩的适应性训练场地完全适应了放归地的气候、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之后,才迎来此次放归。朱亚超介绍,受猎捕和环境影响,20世纪中叶,普氏野马在野外灭绝。1985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野马并启动“野马返乡计划”,此次放归正值“野马返乡”40周年,最终目的是逐步恢复和重建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朱亚超还说:“根据我们普氏野马的引进工作方案,最终将引进三批次普氏野马,一共是3公15母,最终在贺兰山实现自然繁衍生息并形成稳定的种群。”国家林草局介绍,根据最新的监测结果,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了近1900只;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分别从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了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仅存2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了7群42只。在植物方面,野生攀枝花苏铁已经增长到38.9万株,成为欧亚大陆自然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群落。被发现时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和仅存1株的普陀鹅耳枥,都已经有4000多株回归野外。“地球独子”开枝散叶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负责人钟鑫说:“从一个小瓶里面,我可以随时扩繁出上万棵普陀鹅耳枥。小瓶子里面,有它所有的遗传基因,保存最初那一棵所有的多样性……”从1棵到上万棵,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普陀鹅耳枥由于人为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目前世界上仅存1株野生植株,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岛,是《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中现存植株最少的物种。因此,它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度濒危”等级。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负责人钟鑫介绍,辰山植物园团队之前已经攻克了这棵“地球独子”的体细胞组培技术,为它未来的“开枝散叶”提供了可能。钟鑫还说:“它是雌雄异花的植物,雄花和雌花往往不是同时产生,如果只有一棵的话,雌花和雄花的花期就经常碰不上,结实率就会很低。我们体细胞组培技术的突破,就意味着单独对于这一棵来说,它已经不会再灭绝了,我们随时可以把它克隆出来。在无性扩繁的情况下,就能把它所有的基因保存下来,未来找一片地方去进行回归试验,建立一个迁地保护种群,再让它自然繁衍。”近年来,浙江舟山市林科院在浙江普陀山岛境内陆续开展了普陀鹅耳枥的野外回归试验、异龄林营建等保护技术研究,逐步建立以原生母树为中心的普陀鹅耳枥人工回归种群,数量约4000株,此外在浙江宁波等地也陆续开展野外回归试验。钟鑫表示,即便有了可以随时“复制”的“母本”,也不能说这种珍稀濒危植物已经脱离灭绝危险。钟鑫说:“即使完成了实验室工作,还是一个高度人工的条件。现在它还是极度濒危,只有它的野外种群已经自然繁衍了,能够产生更替了,新的植株长出来了,而且还在持续适应环境,才能说它在逐渐脱离受威胁的状态,才可以去进行降级。希望在建立野外种群之后,它的种群能更好恢复。”我国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今年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的主题是“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张月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三有”动物名录,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深入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高质量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制定国家植物园设立规范,进一步明确创建、设立和建设工作程序。着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布局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整合设立大熊猫、亚洲象、穿山甲、麋鹿、蓝冠噪鹛、朱鹮等一批旗舰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推动以旗舰物种为引领的重要生态系统全面高水平保护。张月副司长还说:“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结合编制‘十五五’规划,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专题研究,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植物园体系及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体系建设,完善野生动植物及重要栖息地和鸟类迁飞通道保护监测体系,强化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网络、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网络建设,全面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个背景下,我国在物种保护方面取得的众多成果。从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及监测手段的创新,到普氏野马的放归计划及其意义,再到普陀鹅耳枥从极度濒危状态下通过技术手段逐步走向种群恢复的过程,最后阐述了我国在完善保护体系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未来规划,体现了我国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视以及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取得的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