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届奥斯卡的相关情况,包括这一届奥斯卡整体表现较为平庸,获奖影片口碑不佳。同时也介绍了在奥斯卡缅怀环节中的中国演员郑佩佩,阐述了她的演艺生涯,指出她成名早于李小龙,且在香港新武侠崛起时代有着辉煌成就,虽然后期玩票性质地回归演艺圈,但她在节目中的品德令人钦佩,她在奥斯卡缅怀环节中受到缅怀是实至名归的。
第97届奥斯卡由于加州大火多次推迟了“提名名单”,最终于3月2日在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与往昔的鼎盛时期相比,这一届的“奥斯卡最佳”系列显得颇为平庸。就拿荣获最佳影片的《阿诺拉》来说,在豆瓣上仅仅得到6.8分的评分。这一成绩不光远远逊色于去年诺兰的《奥本海默》,就连口碑也比第9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还要低。(在我印象里,《瞬息全宇宙》获得最佳影片已经算是一种“摆烂”的情况了。)另一个大赢家《粗野派》同样存在不足。尽管其电影工艺无可挑剔,然而制作方的野心超出了自身的实力。在传记类电影中,它的表现中规中矩,风格拘谨,让观众观看时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也就男主获得“最佳男演员”奖项还算有点说服力。总体而言,美国电影产业似乎正处于低谷中的低谷,每年的“最佳”评选显得十分敷衍,整体缺乏吸引内地网友期待的亮点。不过,鉴于奥斯卡曾经是顶级的电影奖项,其中某些环节还是值得关注的。例如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中的“追忆逝者”环节。在近一年逝世的影视人员里,除了大卫·林奇、玛吉·史密斯、吉恩·哈克曼等北美影视人之外,还有被大家所熟知的中国“侠女”郑佩佩。郑佩佩与“奥斯卡”有两部相关作品。一部是2000年的《卧虎藏龙》,她在影片中饰演“碧眼狐狸”,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还记得就是在这一年,外国人对中国人在竹子上飞来飞去的“轻功”印象深刻。还有一部是2020年的《花木兰》,该电影入围了第93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与“最佳视觉效果奖”,郑佩佩在片中饰演一位“媒婆”,也是相当有特点。但不得不说,与“奥斯卡”有关的作品在郑佩佩传奇的演艺生涯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当我们提及“功夫巨星”时,很容易想到李小龙和成龙,尤其是李小龙,几乎成为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按照时间线来看,郑佩佩成名比李小龙还要早。郑佩佩和王羽属于同一辈分,是香港的“第一代”武打明星。她最初是学习舞蹈的,后来偶然被发掘进入娱乐圈,签约了邵氏电影公司,开启了她的“女打星”之路。在她的首部电影《宝莲灯》中,她反串男角饰演刘彦昌。而这个时候的李小龙,除了小时候在《苦海明灯》中客串童年的阿生以及在《人海孤鸿》中饰演一个叫阿三的孤儿之外,还没有成人功夫角色。1966年,郑佩佩主演的新武侠电影《大醉侠》上映,凭借饰演“金燕子”确立了她邵氏女打星的头牌地位,被封为“武侠影后”。而此时的李小龙才出演了一部制作粗糙、华而不实的《青蜂侠》,刚刚开始被人关注。然而很可惜的是,1971年电影《钟馗娘子》上映之后,郑佩佩就和台湾商人结婚并退出演艺圈移居美国。其实在1971年郑佩佩归隐之时,早期著名制作人刘亮华以香港嘉禾影业公司大股东的身份到美国邀请郑佩佩回港拍戏,当时刘亮华就住在郑佩佩洛杉矶的家中,也邀请了在美国郁郁不得志的李小龙。因为当时的李小龙在1968年自创了《无音箫》剧本向好莱坞制片人自荐但没有成功,后来把剧本交给华纳公司,项目也未能推进,处于非常颓废的状态。刘亮华想要邀请郑佩佩或者李小龙两人中的一位回香港拍戏,不过郑佩佩没有答应,反而是李小龙通过这次机会接触到了嘉禾影业。后来嘉禾影业的创办人邹文怀选择李小龙为他拍摄两部电影,一部是《唐山大兄》,一部是《中国拳王》(后来《中国拳王》改名为《精武门》),这才在香港打开了局面。照这样看,李小龙是在郑佩佩半退圈之后才“火”起来的,更不用说1970年还在跑龙套的成龙了。至于郑佩佩在八九十年代回来拍摄《唐伯虎点秋香》《杨门女将》等作品,更多的是玩票性质。她的职业生涯长达60年,横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但最辉煌的时期还是在香港新武侠崛起的时代。再加上后来,即使佩佩姐不再演戏,只是玩乐般地参加真人秀节目,她也从不以老前辈的身份自居,在节目中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尽显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的强大精神内核,所以这次“奥斯卡”缅怀她,确实是实至名归的。
本文总结了第97届奥斯卡的整体情况,认为其缺乏亮点、表现平庸。同时重点讲述了郑佩佩的演艺生涯,她成名早于李小龙,在香港新武侠时期辉煌一时,后期虽玩票回归但品德高尚,奥斯卡对她的缅怀是合理的。通过对两者的叙述,既展现了奥斯卡的现状,也回顾了郑佩佩这位演员的传奇一生。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