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基金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观点。2025年被视为重要的一年,随着多种因素推动,人形机器人赛道受关注度不断提升,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即将量产。同时阐述了人形机器人率先放量的劳动力市场背景,以汽车工厂为例分析其应用潜力,还介绍了海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三大势力,以及国内厂商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的优势,最后提及摩根士丹利基金对人形机器人多场景应用落地的关注和对国内优质企业的期待。
智通财经APP传来消息,摩根士丹利基金提出,2025年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里,是极为关键的年份。在最近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在背后不断地推动,技术也在持续进步,而且整个产业生态也在逐步地走向完善。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的关注热度一直在攀升。就拿特斯拉的Optimus来说,它作为主流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每一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或者展示的时候,都会带动美股和A股的人形机器人指数出现一轮上涨的情况。经过好几年的摸索、开发,还有方案的反复迭代之后,现在全球大部分处于头部地位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都已经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一个接一个地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场景当中,去进行试点测试了。到了2025年的时候,这些人形机器人将会逐渐地进入量产的阶段。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会率先放量,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了。那我们就以汽车工厂为例,来看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潜力吧。汽车工厂的场景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场景是结构化的,任务也是标准化的。特斯拉还有很多其他的企业,都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里的应用潜力。就目前汽车生产来说,车身外围的大件零部件生产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像冲压、焊接、涂装、总装这四个环节里,总装环节中车身的小件零部件装配却还是得依靠人工。过去,是什么限制了汽车工厂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呢?空间的限制、精细操作能力的不足以及通用能力的欠缺,这几个方面就是很大的瓶颈。而人形机器人就不一样了,它有着更强的空间触达能力,它的灵巧手可以进行精细操作,而且通用性也更强,所以很有希望去解决工业机器人在那些还没有实现自动化的瓶颈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在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空间进入性、精细操作能力以及通用泛化性,是很有可能在更多的场景里得到应用的。
当前,在海内外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里,主要存在着三大势力,那就是车企、机器人企业还有互联网公司。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他们对于人形机器人放量的首要诉求就是能够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并且具备降低成本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国内厂商所拥有的最大优势。中国的企业扎根于几十年来所形成的高端制造能力,在机器人配套产业链上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而且有一批专门致力于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的机器人配套公司。摩根士丹利基金将会着重关注人形机器人在未来较长的周期里,在工业级、消费级等多个场景应用的落地情况。摩根士丹利基金认为,中国的优质企业是很有希望在全球产业链当中占据更加核心的地位的。
本文总结了摩根士丹利基金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观点,包括2025年人形机器人迈向量产的重要意义,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促使其率先放量并以汽车工厂为例阐述应用潜力,海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三大势力以及国内厂商的优势,还提及对人形机器人多场景应用落地的关注和对国内优质企业的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