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深入探讨汉王科技这家在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产业浪潮中的企业。汉王科技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但其业绩预告显示连续三年未能盈利且未实施现金分红。文章将剖析其技术积累与市场突围间的平衡问题,战略摇摆、生态短板带来的增长困局,以及创始人刘迎建的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冲突等多方面内容,展现汉王科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的必要性。
在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产业加速重构的浪潮下,汉王科技是中国较早深耕人机交互技术的企业。它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中国科技企业技术突围的坚韧,也暴露了转型期间的深层矛盾。汉王科技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表明,公司预计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在7767万元至1.18亿元之间。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幅度有所收窄,幅度在12.68%至42.36%之间,但自2021年起已经连续三年未实现盈利。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在智能交互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自2010年上市以来从未进行过现金分红。这背后反映的是汉王科技在技术积累和市场突围之间难以平衡,更是创始人刘迎建“专注”理念与时代变革之间矛盾的体现。从汉王科技近年营收情况(数据来源:choice)来看,其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战略摇摆与生态短板下,汉王科技陷入增长困局。汉王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创始人刘迎建构建的技术壁垒。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迎建就致力于攻克汉字手写识别技术。他的团队研发的“形变连笔联机手写识别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致使摩托罗拉“慧笔”退出中国市场,从而确立了汉王在智能交互领域的技术地位。到了2024年,这种技术优势依然在发挥作用。例如,AI电纸本通过主控芯片升级和语音本地化识别技术的突破,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前三季度数字绘画业务借助海外市场回暖与新硬件迭代,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AI柯氏音电子血压计凭借精准测量技术进入市场,这意味着汉王正将感知智能技术向医疗健康领域拓展。这种技术积累在垂直场景深度开发时进一步增强。与一些盲目追逐通用大模型“军备竞赛”的企业不同,汉王科技聚焦古籍活化、智慧档案、电子卷宗等细分领域,构建行业大模型体系。尽管这些业务短期内难以在市场引发轰动,但这种重视研发的策略体现了刘迎建对技术长跑的坚持。在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浮躁环境中,这种坚持尤为可贵,也为汉王科技在AI硬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领域保留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然而,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持续盈利的现实,暴露出汉王科技深层次的战略困境。刘迎建曾强调“专注”,围绕人机交互技术纵向深耕,但公司近年来的业务版图却横向扩张:从电纸书、文本大数据到AI血压计、电子枪,产品线涉足教育、健康、安防等多个领域。这种看似紧跟市场热点的“多点开花”,实际上分散了技术聚焦的力量。根据该公司2023年全年财报,其核心业务笔智能交互营收增速仅0.18%,而销售费用同比激增19.46%,达到4.3亿。“重营销轻创新”的失衡直接使毛利率承压。更为严峻的是,频繁的业务转向让汉王始终未能构建起像科大讯飞“平台 + 赛道”那样的生态体系,技术优势分散在碎片化场景,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这一现象在AI大模型领域也有所体现。2023年10月,汉王推出“天地大模型”,主打法律、教育等垂直领域,试图在“百模大战”中分得一杯羹。但与头部企业的技术积累和资源投入相比,汉王的大模型研发周期短、应用场景模糊,市场反应远低于预期。虽然短期内股价因概念炒作而冲高,但缺乏实质性的商业化落地能力,最终导致估值回调,技术红利未能转化为业绩增长。这一案例反映出汉王科技的转型困境:过度追逐风口,却未能在任何一个领域建立起技术壁垒。企业的发展战略摇摆与刘迎建的个人决策风格密切相关。作为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他对市场风向的敏感度和生态构建能力存在不足。早年押注电纸书,却因忽视内容生态建设被亚马逊Kindle颠覆;如今涉足大模型领域,又陷入“重技术轻应用”的循环。尽管汉王天地大模型宣称“数据私有化”“生成精准化”,但在教育、法律等场景的实际应用中,用户体验与竞品相比仍不够好。当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平台通过API开放构建开发者生态时,汉王仍停留在项目制交付阶段,错失抢占行业标准先机的机会。这种“技术孤岛”现象,本质是创始人未能将技术理想主义转化为商业系统思维的结果。更深层次的危机是组织韧性的衰退。元老级高管徐冬坚、李志峰接连减持并离职,这不仅削弱了技术传承的连续性,更可能反映出内部对战略方向缺乏明确性。而且专利诉讼的失利,暴露出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粗放,约800项为无效专利,还有不少因未缴年费而终止的情况。这种“重申请轻运营”的态度,与刘迎建早年“专利制胜”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当技术护城河因管理疏漏出现裂痕时,汉王的核心竞争力就面临空心化风险。汉王科技的兴衰,本质上是创始人刘迎建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冲突的写照。这位以“解决问题”为人生信条的科学家企业家,曾凭借对手写识别技术的执着开辟行业先河,却在商业生态构建、资本运作等方面屡屡失误。2011年电纸书业务受到iPad冲击时,刘迎建选择降价40%背水一战,但由于忽视内容平台建设,战略转型并不彻底。2024年大模型布局中,他“小步慢跑”的渐进式创新策略,在互联网巨头的高举高打生态攻势下,没有获得太多市场关注和认可。更需警惕的是,历史上高管集体减持套现8700万元引发的信披违规争议,暴露出技术型管理者在资本市场规则认知上的盲区,这种治理结构的缺陷至今仍影响投资者信心。此外,汉王科技的产品线看似多样,实则缺乏真正的“爆款”。其传统优势业务智能笔交互,近年增速仅0.18%,市场份额被Wacom等国际品牌挤压;AI终端业务虽在2024年上半年有所增长,但电纸本、仿生机器鸟等产品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即便2024年高调推出的“柯氏音血压计”,也因消费者对新兴品牌缺乏信任,面临推广难题。有媒体报道称,在北京多家药店调研发现,多数医师仍推荐欧姆龙等传统品牌,汉王产品虽宣称“医用级精准”,却难以打破市场认知壁垒。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技术应用与用户需求的脱节。以电纸本为例,汉王近年推出的PenstarNote系列虽在轻薄设计与书写体验上有所进步,但其主打的手写笔记、电子阅读功能,与iPad、华为MatePad等综合型平板电脑相比,场景过于单一。在消费者更倾向于“一机多用”的今天,电纸本的差异化优势并未转化为刚需。而仿生机器鸟GoGoBird系列,虽在CES 2025上引起关注,但其娱乐属性大于实用价值,难以切入工业巡检、物流配送等更具商业价值的赛道,目前主要集中在娱乐、教育、环境监控等领域。站在2025年这个节点回顾,汉王科技的困境是中国第一代科技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刘迎建用三十年筑起的技术高墙,既是企业生存的根基,也成为了路径依赖的枷锁。当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场景为王”的下半场,汉王科技不仅需要技术迭代,更需要一场从战略思维到组织文化的系统性变革。能否在保持技术定力的同时构建开放生态、提升商业嗅觉,将决定这家老牌企业能否在AI浪潮中重获新生。
汉王科技作为早期深耕人机交互技术的企业,有着深厚技术积累。然而,它面临着连续三年未盈利、未现金分红的困境。其技术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盈利,存在战略摇摆、生态短板、技术与市场脱节、创始人决策风格与理想主义困局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汉王科技在转型过程中的艰难处境,它需要在战略、组织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变革,才有可能在AI浪潮中重生。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