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围绕滇池绿道展开,讲述了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试运营后的景象,包括游客的各种活动,绿道上特色栈桥的不同风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绿道为当地文旅发展带来的活力等多方面内容。
本报记者 李茂颖报道。
瞧,在滇池绿道上,游客们正享受着休闲时光,这是宋光旭拍摄到的画面。
当清晨那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下时,在云南昆明滇池绿道外海段江尾村段的起点处,骑行爱好者王涛和他的朋友们开启了一场令人心动的骑行之旅。你看,他们的一侧是还未完全褪去冬装的水杉林呢,那赭红与苍翠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调色盘;而另一侧则是广阔得望不到边际的滇池湖面,时不时有候鸟轻快地掠过,湖面上泛起一片片粼粼的波光。王涛满是期待地说:“我们打算沿着江尾村一路骑行下去,用车轮去细细丈量春天的厚度,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这份珍贵馈赠。”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那条全长71公里的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开始试运营,并且向公众开放了。滇池啊,一直有着“高原明珠”这样美好的美誉。这条滇池绿道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那就是“傍山—瞰湖—穿林—近湿—踏田—连村”,凭借这样巧妙的设计,它把滇池周边各种各样的资源都串联起来了,就像一条神奇的丝线,让这颗“明珠”更加闪耀夺目,也成为了展示昆明城市形象以及生态理念的一扇明亮的窗口。
滇池绿道以及沿线的村庄那可是热闹极了,到处都是游人的身影。有的人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十分精心地寻找着最佳的拍摄角度,想要把这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下来;有的人则穿着一身运动装备,在绿道上畅快淋漓地骑行或者跑步;还有的人悠然自得地漫步在其中,一边赏花一边观景,完全沉醉在这春日的美景之中。
滇池绿道结合了山、水、林、田、湖、草、村等不同的风景特质,精心打造出了多座特色栈桥。这些栈桥可不仅仅是方便了交通,它们更是成为了滇池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沿着那蜿蜒曲折的绿道慢慢前行,当转过一个弯道的时候,一大片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田就突然出现在眼前,在那片花海之中,有一座红色的栈桥就像彩虹卧在波上一样,这就是滇池绿道中的“水之桥”,也是游人打卡最多的景点呢。继续向前走大概2公里,在“草之桥”的旁边,有一个独特的鸟巢式观景台非常引人注目。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地欣赏美景、观看候鸟,好好感受大自然的灵动与生机。“山之桥”根据山体的地形地貌来建设,采用了高架绿道的方式,这样既保护了植被生态,又方便游客在不同的景色之间轻松转换。“林之桥”则采用了林间分幅栈道这种独特的方式,很好地保持了树木的现状,人们漫步在其中的时候,就仿佛置身于杉林迷宫之中,可以与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
在滇池绿道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一直被放在首要的位置。建设团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利用原有的机耕道和农村道路来建设绿道,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对环湖生态空间造成割裂的情况。
滇池绿道的开通,为当地的文旅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催生出产业的聚变。沿线的湿地公园通过绿道的串联,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展示廊道;那些精品民宿依据地势而建,还推出了像“星空露营”“湿地观鸟”这样富有特色的产品。
滇池沿岸一共有183个自然村落,其中有46个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打造特色景观、培育经营业态,重点支持精品民宿建设和嵌入式产品线打造,这些村庄的人居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那种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格局也逐渐形成了。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海晏村迎来了新生。你看,老宅院里飘出了咖啡的香气,文创集市也是热闹非凡,温馨的渔家民宿备受游客的青睐。海晏社区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龙表示,通过持续改善环境和提升业态,海晏村成功地实现了转型,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绿色发展道路。
从空中俯瞰下去,这条高原绿道就像一条“翡翠项链”,把“山、水、林、田、湖、草、村”这七大要素有机地串联起来,构建起了一个“移步换景,四季皆画”的立体景观体系。在绿道的带动下,滇池流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机的整合,沿线区域的产业也在不断地融合升级。当你漫步在其中的时候,耳边是鸟语花香,一幅生态与人文交织的春日画卷就在眼前缓缓地展开了。
滇池绿道是昆明的一张新名片,它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串联周边资源展示昆明形象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旅游体验。其建设注重生态保护,还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改善了沿线村庄的环境和业态,实现了生态、人文和经济多方面的共赢。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