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之行:我与史铁生的相似与共鸣 走进地坛:共享史铁生的精神世界与我的经历

作者受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栏目邀请,与龚琳娜、迪玛希同访地坛的经历。由此引出作者与史铁生在地域、身体状况、人生经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阐述了《我与地坛》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史铁生作品的意义和影响力,最后描述了地坛如今的变化。

我叫蒋萌。不久之前,我受到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栏目的热情邀请,从而有了一次特别的地坛之行。同行的还有国内知名歌手龚琳娜以及哈萨克斯坦的歌手迪玛希。在地坛,我向他们介绍着地坛的种种,当然,也介绍了史铁生,并且还分享了我自己的故事。地坛,那可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呢。回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篇文章里,史铁生就像是一个灵魂的叩问者,他追忆着自己的母亲,细致地观照着世间百态。他的文字,那是相当的生动且深刻,尤其是他“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了众多的读者。也正因为这篇文章,地坛被更多的人知晓,在地坛之上,从此也多了一份充满文学气息的记忆。那这次拍摄为什么会邀请我呢?我想啊,这肯定是和我的经历脱不了干系的。乍一看,我和史铁生之间好像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呢。你看啊,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且都是因为疾病的缘故,从原本健全的人变成了需要依靠轮椅出行的人。我们都经历过那种可以称之为人生“至暗时刻”的阶段,最后又都是凭借着文字表达,在社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么多的相似之处,这样看来,由我来分享和地坛有关的人和事,就一点也不显得突兀了。我是80后,史铁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呢,真正能够让我们彼此相通并且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其实是人性深处对于美好的那种强烈渴望,以及对浴火重生的崇敬之情。史铁生把地坛视为是“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在文章里描写到“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还有“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从这些充满诗意的文字当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那种孤寂与落寞。然而,他又能够敏锐地洞察到落日光辉的灿烂之处,捕捉到雨燕高歌时的灵动,这难道不恰恰是他心中的悸动与热望的一种映射吗?我最初阅读《我与地坛》的时候,是在我患上了罕见的脊髓病变之后。我经历了三次大型的手术,虽然幸运地从鬼门关逃了回来,但是却留下了下肢瘫痪这么严重的后遗症。《我与地坛》里流淌着的点点滴滴,特别符合我当时那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境。那时候我才14岁,行动非常不方便,而且因为害羞根本就不愿意出门。整个人处于一种万念俱灰的状态,可是又有着青春期的萌动。不能再回到校园里学习,却又忍不住开始自学。就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心态挣扎之中,我仿佛在《我与地坛》里看到了一个和我同路的人,就像是一位前辈,他用一种特别切身的记述方式把我内心的感受都表达了出来。其实,史铁生和我都是很幸运的。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以及感知的不断积累,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开启了各自的写作之路。我是偶然接触到写作的,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发表了,这可把我给兴奋坏了。写作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就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突破口”,我必须紧紧地抓住它才行。当然了,真正的写作可远比想象当中要难得多。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过这样的话,“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那些适合做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这些文字,简直就像是在描述当时的我啊。那种同样的“枯竭恐慌”紧紧地包围着我。《我与地坛》虽然没有给出所有的答案,但是它却给了我一种激励,那就是“史铁生能行,我是不是也能行呢?”现在回过头来看,随着自己在写作中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又不断地写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一篇又一篇地积累文章,我的那种恐慌和忐忑的心情就渐渐地消散了。在这跌跌撞撞、蹒跚前行的过程当中,前方的道路慢慢地向我展现出它的包容与无限的可能。我的文章陆陆续续地登上了那些曾经感觉遥不可及的报刊或者网络媒体,慢慢地我还把自己的创作结集成书,到现在已经出版了四部著作,我的自传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名单……这一路走来,我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们无法变成语言,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这句话的深意。除了《我与地坛》之外,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作品我也都读过。这些作品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写实性的写作,都是源于史铁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史铁生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也不避讳对生死命运的思考,但是这并不是他作品的全部。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他的文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渴望并且努力地走出沮丧,让阳光照进自己的内心,驱散内心的灰暗,他在文字当中获得了在世间驰骋的可能,用自己的思想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好的作品是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的。《我与地坛》经常出现在各类图书榜单当中,史铁生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呢,00后特别爱看他相关的内容。Z世代的00后和生于1951年的史铁生之间产生了一种“精神共振”,这种现象可不是用“代沟”就能够解释得通的。在00后的眼中,史铁生拥有“人间清醒”“直击灵魂”“治愈内耗”等好多的头衔呢。当下的一些年轻人试图从史铁生的作品和他的经历当中获取某种能量。我经常会去地坛走走,去史铁生曾经走过的那些角落走一走,放空自己,寻找创作的灵感。地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别能够勾起我思绪的地方。如今的地坛,和史铁生笔下那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里的建筑都得到了修缮和恢复,地坛已经变成了更多人的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老年人在这里健身下棋,小朋友们在这里玩耍嬉戏,充满笔墨飘香的书市、金秋的银杏叶、新春的庙会,更是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和游客。那些苍黑的古柏,曾经默默地看着史铁生在园中寂想,如今依然静静地见证着人、景、物的变迁。在古柏之下,有时候恍惚之间,好像会看到一个摇着轮椅的身影。那会是他吗?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与地坛、史铁生的关联,展示了史铁生作品对作者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史铁生作品超越时空的价值,以及地坛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史铁生的作品在不同年代的读者心中都有着重要意义,激励着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196.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