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满足创作需求,丰富互动模式,治理仍需努力

生成式AI在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展开,讲述其在满足创作需求、丰富互动模式方面的表现,同时也会探讨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内容同质化、虚假低质内容等问题,以及互联网平台针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

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不断迭代升级,众多AI创作工具纷纷进驻各大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内容创作生产的各个角落。首先,生成式AI在满足创作需求方面表现卓越。像北京的刘女士就热衷于用AI特效拍摄短视频,通过生成式AI大模型,她能在视频里实现多种奇妙的变化,如回到幼时、漫步洱海畔、化身冰雪公主等,甚至家中小猫也能开口讲段子。在各大平台上,这种创作需求的满足随处可见。小红书的用户借助AI能够“一句话生成配图”,让文字内容更易传播;在涂鸦界面简单画上几笔,就能生成多种风格的图片。喜马拉雅平台利用百万小时自有版权音频数据训练,用户仅需录制十几秒音频,就能生成用自己音色“朗读”的有声书,还能切换语种和方言。抖音的剪映更是强大,用户可以用AI配音、生成文案和图片,上传视频片段就能一键生成带有旁白和音乐的短视频,截至2025年2月,“AI绘画”标签已有468.8万人参与,累计播放达484.9亿次。快手的“可灵AI”能让用户上传文字描述和参考图就实现图生视频,2024年9月,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可灵AI”合作发布“职业数字展馆”短片,12月快手平台上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导演共创计划推出9部不同类型的电影短片。总之,生成式AI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学习海量数据,创造出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内容,互联网平台借助AI大模型技术开发出更多便捷的创作工具,使得人们脑海中的想象得以实现。其次,生成式AI丰富了互动模式。石家庄的王先生发现“今日头条”新增“专属AI助理”功能,他提问“国际金价趋势是什么”,几秒内就能得到答案,还能进一步与AI讨论。其他平台如新浪微博、小红书、微信“搜一搜”、哔哩哔哩等都推出了“智能搜索”,基于平台数据库和相关技术,AI能针对用户问题生成个性化答案并筛选搜索内容。不同平台的AI搜索各有特长,如小红书的“点点”依托大量生活方式、旅行打卡类笔记,在定制旅行攻略和搜集生活妙招方面表现出色。此外,像微博上基于微博知微大模型训练而成的“罗伯特”这个AI机器人,以其对平台“热梗”的熟悉,常出现在用户评论区,拥有167万粉丝,日互动次数超11万。哔哩哔哩的网友可以把视频分享给“AI课代表”获取摘要。然而,AI在内容创作方面虽然能力出众,但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存在内容同质化、抄袭洗稿的情况。像艺术史领域博主小铭,辛苦原创的内容被他人用AI快速洗稿,而且流量比自己还好。市面上的专业洗稿工具让抄袭洗稿变得更隐蔽。另一方面,AI可能带来虚假谣言,例如有人利用AI软件合成学校发生火灾的图片并传播,在2024年公安部公布的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中,有4条涉及使用AI造谣。为了让生成式AI发挥最大效能,互联网平台也在积极应对。今日头条在2024年开始治理,对抄袭、洗稿零容忍,加强AI内容审核。通过迭代模型、增强识别低质AI内容能力,加上人工审核、上线“AI创作内容”标签、发布违规治理公告等措施,管控了超过93万条低质AI内容,处罚近3万个违规账号。同时,通过完善谣言库、权威信源库,组建专业审核团队,拦截不实信息超500万条,处罚超4.7万个造谣账号。此外,还探索“用AI治理AI”,将AI模型引入识别AI生成虚假信息流程,依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多名专家指出,AI生成内容的治理复杂,需要多方配合。执法机构要建立全链条执法标准,用户也要理性对待可疑内容,核实后再传播。

本文总结了生成式AI在互联网平台中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在创作需求满足和互动模式丰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带来的内容同质化、虚假低质内容等问题,并且阐述了互联网平台针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措施,强调了AI生成内容治理需要多方协作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186.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