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对新型工业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以江苏的一些企业案例为例,阐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包括夯实技术底座、加深行业渗透、开发装备产品等方面。同时提到政策对人工智能赋能的推动以及江苏在筑牢“数字基座”方面的努力,最后说明江苏将进一步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相关计划。
人工智能,这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然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推动力。当下,随着像DeepSeek这类大模型的爆火“出圈”,大众切实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赋能正在从美好的愿景逐步转化为现实,这一现象在工业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就拿去年底工信部公示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来说,江苏就有不少案例成功上榜。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为新型工业化赋能的呢?我们不妨从那些入选的案例中来探寻一番其中的路径。
部分企业将目光聚焦于夯实技术底座方面。要知道,大模型技术是推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雪浪工业大模型平台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依托于国内专注于服务智能制造的数字底座系统——雪浪OS,把新型工业应用与工业软件相互融合,借助AI训练,从而打造出适用于航空航天、机械装备、能源电力等工业领域的行业大模型,为行业内的头部央国企以及上市公司提供服务。
还有些企业着重于加深行业渗透。例如朗坤推出的“基于大模型的工业设备智能运维系统应用”,其主要应用于工业设备智能运维领域。通过运用大模型、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专属的设备运维大模型,以此来指导设备运维工作。这一举措能够帮助工业企业更为精准地预警设备故障、自动生成设备检修方案、精确推送设备运维策略,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另外,也有企业全力投入到装备产品的开发当中。金恒科技助力南钢打造了国内首套能够实现从制样、腐蚀到评级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金相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机器视觉、AI深度学习算法模型、机器人等技术,可以实现金相检测全流程的自动化操作以及检测分析过程的智能化处理,这样一来,不但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还减少了检测结果对人工经验的依赖。
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背后,政策的推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久之前,2025年苏州市举办的“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圆满落幕。在这次活动中,苏州在展示自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全方位地推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
在江苏省内,“以智为用”已经成为非常鲜明的政策导向。江苏省保持着对产业发展的战略定力,以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为引领,率先出台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相关政策举措,借助政策的支撑来推动创新应用。去年,江苏省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达12个、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5个、国家智算云试点2个,在数量上均位居全国前列,这足以表明江苏省在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要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就必须筑牢“数字基座”。江苏省率先出台了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的相关政策举措,不断完善网络、平台、数据、安全等功能体系,加快推进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设5G基站29.4万座,相较于2021年末增长了124%;部署10G PON端口181.5万个;全省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已经达到59万架,总算力规模达到19EFLOPS,智能算力达到5EFLOPS,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今年,江苏省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组织实施1个行业大模型和2 - 3个重点环节场景大模型攻关项目;制定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清单,挑选出一批优秀的“人工智能 +”装备产品;支持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基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从而让“人工智能 +”的应用更加广泛。
本文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详细介绍了江苏企业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的不同实践路径,如夯实技术底座、加深行业渗透和开发装备产品等。同时阐述了政策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以及江苏在筑牢“数字基座”方面的成果和未来进一步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计划。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