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四川崇州市道明镇的竹编世界。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2000多年的制作历史。文章讲述了竹编传承人的故事以及竹编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的传承与创新,还提及竹编产品远销海外的情况。
道明竹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四川成都崇州市的道明镇。此地的竹编制作历史源远流长,足足有2000多年,也正因如此,道明镇被赋予了“竹编之乡”的美誉。在今日的《文化中国行》节目里,让我们一同踏入这充满魅力的竹编世界吧。
当我们走进四川崇州市的竹艺村,就会看到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达90岁高龄的赵思进,正与他的徒弟张定娟准备编织圆形的花篼。师徒二人熟练地拿起匀刀,精心地对竹篾进行拉丝操作,经过细致的处理,那粗细均匀的篾丝便呈现在眼前。
赵思进作为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回忆道:“我从1950年开始学习竹编。在当时我们道明镇的竹编市场上,竹编产品无外乎就是提篼、花篼,还有一些小玩具篼,仅仅就这三种类型。”
赵思进自幼就对竹编怀着深深的喜爱之情。在熟练掌握竹编手艺的核心技巧之后,他凭借多年的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编织风格。他大胆地尝试将竹编技艺进行创新,把这一传统技艺融入到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之中。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竹编技艺的传承之中。就像28岁的张定娟,她从成都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后,便拜赵思进为师,开启了自己的竹编学习之旅。到如今,她已经成功完成定制产品达上千件之多。而且她还在传统竹编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现代的染色工艺和漆艺元素。
张定娟说道:“大部分道明竹编的传统竹器都是以本色素色为主。我就想要营造出一些蓝色渐变的感觉,所以我现在会考虑运用比如彩色的色漆,来对竹篾进行染色,从而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并且这种漆色的留存时间会更长。”
还有27岁的白梓忆,她把非遗竹编与中国元素巧妙地相结合,推出了“熊猫抱竹”“青花竹语”等多个主题的瓷胎竹编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白梓忆介绍说:“其实我们能看到杯体上的这个竹编,它是用比头发丝稍微粗一点的竹丝编织而成的。在编织过程中,大概可能会用到六七十根竹丝,而一个成品大概需要10个小时左右的制作工时,所以别看它小小的,实际上制作起来极其需要耐心和花费大量时间。”
如今,道明竹编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感受到了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
道明竹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文章通过讲述赵思进等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了竹编技艺从传统到创新的发展历程,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如张定娟、白梓忆为竹编注入新活力,竹编产品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