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博物馆与思政课相结合的一系列事件。以13岁的小讲解员郑嘉乐为例,引出南京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推进会暨“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仪式等活动,展示了博物馆资源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2月23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七年级的郑嘉乐同学,在六朝博物馆内,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员一同,为在场的同学和市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郑嘉乐年仅13岁,可她担任小讲解员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在这5年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她先后在六朝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博物馆担任志愿者,为游客们提供讲解服务。
此次,她和高校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各行业的青年一起,受到邀请参加“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南京市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推进会暨“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仪式。
这个活动有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系统地推动南京的博物馆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之中,深化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及“大思政课”建设,拓展实践育人的新格局。
博物馆成为了第二课堂。对于郑嘉乐来说,“在博物馆里上思政课”是她课余生活一直在做的事情。从准备讲解稿件、介绍文物,再到透过文物为游客讲述历史人物,她十分享受这种“文化互动”的过程和其中的魅力。最初,郑嘉乐从事相关志愿服务是为了锻炼胆量。
后来,她逐渐被革命英烈的精神所感染。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常州三杰”之一的恽代英烈士在1919年5月19日的日记里写着“国不可不救!”这让郑嘉乐感受到了这位百年前青年心中的火焰与责任。
于是,她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借助一件件文物,向来来往往的游客介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英烈们的理想都实现了吗?当然!如今,蛟龙出海、嫦娥奔月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了现实……”郑嘉乐虽然身材清瘦,但讲解起来却充满激情。
南京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之一,文博资源相当丰富,现有150多座博物馆,其中备案博物馆82座,国家等级博物馆19家。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王笑介绍说,在南京,仅革命类纪念博物馆就有14家。
这些博物馆资源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涵支撑,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带来了一场博物馆里的文学思政课。他说:“南京是一座课本中的城市,在这里,符号和文字都能变成美丽的风景。”在他看来,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本打开的书。他开设了研究《红楼梦》的相关课程,在课程中,他为学生们设计了6条打卡路线,确定了30多处打卡点,带领学生们前往江宁织造博物馆等地参观,让学生们通过与文物“交流”,实地体验曹雪芹的过往与生活。他不禁赞叹:“博物馆不知不觉变成第二课堂,课堂的深度与教学的温度在这里相融。”
让更多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也是博物馆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之一。活动现场,南京城墙博物馆讲解员陈英琦为现场青年讲述了《颗粒归仓》的故事。在收集南京城墙城砖、让每一块城砖“回家”的工程中,陈英琦结识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热爱历史与文化的人。
这些人当中,有保护城砖、收藏城砖、无偿捐赠城砖的老人;有助力每一块城砖顺利“回家”的一线青年;还有拓印城砖上的文字、记录历史印记的高校学生……通过讲述南京城砖“颗粒归仓”的故事,陈英琦描绘出了一幅热爱并保护历史与文化的大众群像。
陈英琦感受到,如今拥有文化自信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从历史的学习者真正变成了文物的保护者。她说:“作为一名文博人,让更多青年热爱文博、树立文化自信,也是我投身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的初衷。”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研二学生朱静云是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的学生讲解员。她向现场的中小学生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有机会能到南京林业大学,感受一棵水杉树的魅力。
在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内,20多万棵“树”在这里静静地“栖息”,生命的荣枯在枝条和叶片上尽显。这里的每一份标本都用标签记录着采集地点、时间、采集人等信息,泛黄纸张上的手写字,彰显着记录人的匠心。
这座始建于1915年的校园博物馆,已经历经了百余年的沉淀,其藏品的珍稀度和丰富度都令人惊叹。其中,郑万钧先生认定水杉新种新属时所采集的“模式标本”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学校植物标本馆中,成为馆藏珍宝。朱静云说:“水杉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触碰自然脉搏的同时,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林学家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林业篇章的不懈追求。”
像这样的特色专题博物馆还有很多。南京消防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着消防事业发展中舍生忘死的大爱篇章;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着中医药里的千年瑰宝;南京市手语博物馆讲解员诉说着一代代特教人不变的执着与无悔;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讲解员以“指尖上的科学”筑牢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桥梁……
日前,“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发布了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课程实施主体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类学校和革命纪念类、历史文化类、综合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考古遗址类、高校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
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积极利用好文博资源,建强“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搭设“大平台”,共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下发了《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实施方案》,深化馆校合作共建。
在立足校内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南京市教育局也通过与文旅部门联手,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研发“500娃娃学非遗”“我是信仰传承人”等馆校合作品牌课程。
此外,当地还实施了“种子教师”计划,探索建立“校进馆”“馆进校”师资培养“双进”工作机制。南京市教育局定期组织学校相关老师进馆调研和学习,组织博物馆教育专员进校了解教育教学需求,探索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博物馆和学校联合开发的馆校合作模式。
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刘前树表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目前,南京外国语学校已经与30多家博物馆开展馆校课程合作。在高邮的运河古道边,同学们带着课题,实地探访古驿站、运河古道、考古工地,对江苏段运河进行历史考察,“以具有深度的方式与历史发生联系”。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六年级五班学生丁圣锴说:“在博物馆里上思政课,让我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自豪!”
本文总结了南京在思政课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即充分利用丰富的博物馆资源,通过一系列项目和计划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13岁小讲解员的实践,到高校教授的课程设计,再到各种特色博物馆的思政教育作用,都体现了这种结合对青少年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信仰扎根的积极意义。这一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思政课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