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探讨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之际,灵巧手迎来发展机遇,如供需两旺、投融两旺,市场规模预计增长迅速。同时也面临技术路线不确定等挑战,整机厂和上游厂商各自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等相关情况。
在2025年被视作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时候,“灵巧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量产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场景,而场景需要机器人具备真实的工作能力。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不可或缺的末端执行器,它决定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作能力上的上限,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边际增量方向。因此,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灵巧手自然就迎来了“出货潮”。另一方面,随着整机厂的热度不断攀升,那些优秀的企业变得十分抢手,高昂的投资入场价格成为了众多投资人布局的最大阻碍。然而,灵巧手厂商处在具身智能浪潮之中,并且作为不可或缺的上游供应商,这一特性让部分投资人看到了布局具身智能的新途径,于是纷纷投身其中,对灵巧手进行押注。从华安证券的预测来看,到2028年,全球灵巧手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76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50%。这一浪潮所带来的利好并非仅仅局限于灵巧手厂商,整机厂也能够从灵巧手这一单品中获益。整机厂所研发的灵巧手,不但能够应用在自家的产品上,还可以供货给其他厂商,从而开辟出第二条营收渠道。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之下,灵巧手也开始了自身的“进化”。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都已经能够达到0.1毫米级别的动作精度,可以完成抓握、装配、旋转等难度较高的操作,具备在工业质检、医疗手术等场景应用的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灵巧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技术路线方面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就像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所说的那样:“在硬件方面,行业内部尚未形成共识,很难去评判哪一种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在前景确定但发展路线不确定的情况下,灵巧手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起来。整机厂掀起了“造手潮”,其关键词是自研。依靠自研,整机厂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技术的主动权,既能构建起自身的技术壁垒,又能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除了极少数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企业之外,其他企业在自研方向上各有侧重,而灵巧手成为了大多数企业偏爱的突破方向。毕竟,想要解决场景中的痛点问题,一双灵巧的手是必不可少的。在2024年,各个企业展示的诸如写书法、穿纽扣、打螺丝等技能,大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灵巧手。而且,灵巧手的整体成本较高,在人形机器人全身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自研有助于降低成本,从而在价格方面争夺商业化的利益。起初,各个企业的灵巧手只是作为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一个“部位”随着产品一同发布。到了2024年下半年,部分整机厂开始将灵巧手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对外发布,通过产品种类的扩充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目前星动纪元、魔法原子、智元机器人等都公布过自家的灵巧手产品。星动纪元的“五指仿生灵巧手”XHAND1拥有12个主动自由度,采用纯电驱方式实现全自主的五指关节驱动,并且每个手指都配备了高分辨率的触觉阵列传感器,能够提供精确的三维力触觉和温度信息。星动纪元将灵巧手和其端到端原生机器人大模型ERA - 42相结合,仅仅依靠一个具身大模型,就能够驱动五指灵巧手运用多种工具。在星动纪元发布的视频中,灵巧手已经能够完成超过100项复杂精细的操作任务,比如拿起螺钉并用钻紧固、用锤子敲打钉子、扶正水杯并倒水等。由此可见,自研灵巧手不只是在硬件或者末端执行器方面突破场景边际,更是能够真正地与软件相融合,以软硬一体的路线发展。魔法原子也是如此,前不久,它对外发布了第一代灵巧手产品MagicHand S01,该产品具备11个自由度,手部负载高达5公斤,在作业场景下最高负载超过20公斤。这种负载能力得益于MagicHand S01采用了扭矩更大的电机,并通过一体化压铸工艺进一步提升了结构强度。魔法原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自研灵巧手的原因是想通过自研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同时提高人形机器人整机的适配度。从魔法原子的灵巧手特性还能看出整机厂“造手”的另一条主线。整机厂距离下游最近,一来对自身产品有着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发展方向,能够通过结果导向倒推灵巧手所需要的“技能点”,例如增强负重能力、加强精细化作业能力等;二来,整机厂能够及时响应下游诉求的变化,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针对性的迭代,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目前还没有消息表明整机厂的“灵巧手”获得了其他厂商的订单,但这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增量市场。对于上游厂商而言,当整机厂选择自研灵巧手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上游灵巧手厂商的发展空间。这仅仅是上游厂商现状的一个方面。与整机厂自研灵巧手大多是“锦上添花”的情况不同,上游灵巧手厂商的竞争现状十分激烈。作为上游厂商,理想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形成“技术迭代 - 产能爬坡 - 成本优化”的三角飞轮。但目前,灵巧手赛道正面临着“成本 - 规模”的结构性矛盾:成本占比过高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壁垒,导致整机厂不断提出降本的需求,然而订单需求却难以形成固定成本摊销与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这种“既要降本又缺规模”的产业悖论,正成为阻碍灵巧手商业进程的关键因素。为了突破这种局面,灵巧手厂商开始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技术迭代、成本优化、降低价格等一系列组合拳来抢占市场份额。从技术迭代的角度来看,灵心巧手研发的LinkerHand系列灵巧手已经做到了最高拥有42个自由度,是目前全球自由度最高的商用灵巧手产品,每根手指最高可独立拥有7个自由度,超过了人类手指的自由度。因时机器人的FTP系列仿人五指灵巧手加入了触觉传感器,结合原有的内置力传感器,人形机器人能够感知到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情况,包括接触目标的位置、形状、刚度、柔软度等物理属性,以及接触物体的受力情况。这种感知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机器人更精准地抓取和操作各种物体,为人形机器人的深度学习以及模型泛化能力提供数据基础。和整机厂的发力逻辑一样,上游灵巧手厂商在技术侧重点上也各有不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无法判断哪一种进化方向是相对正确的,唯一能够达成共识的就是降价。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灵巧手的降价甚至比规模化量产来得还要早。在降价方面,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国产可替代的方式,降低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从零部件开始控制生产成本。以灵巧手的核心零部件微型减速电机为例,该零部件大多来自德国,价格昂贵且供货周期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为此,傲意科技选择与国内供应商合作,将价格降至国外同类产品的1/5。基于国产可替代等解决方案,灵巧手迎来了一阵降价潮,之前因时机器人将价格降低至万元级别,后来大象机器人带着千元级别的灵巧手进入市场。除了单纯的降价,部分厂商还开拓了新模式,比如灵巧智能DexRobot提出了“只换不修”的售后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客户的使用成本,同时提高了整机厂的接受度。在人形机器人迈向量产元年的关键时期,灵巧手正从技术突破、成本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三个方向发力,成为撬动具身智能商业化的关键支点。整机厂凭借场景定义权与快速迭代能力,将灵巧手从“附属模块”升级为独立产品线,既强化了技术壁垒,又开辟了第二营收曲线,未来或许会形成“自用 + 外销”的双轮驱动模式。尽管上游厂商面临份额挤压的问题,但通过技术的极致化与差异化服务仍然能够构筑起自身的生存空间。华安证券预测的276亿市场规模背后,实际上是技术路线收敛与产能爬坡之间的一场赛跑。整个行业需要跨越量级门槛,才能够触发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真正释放“三角飞轮”(技术 - 产能 - 成本)的协同势能。在增长前景确定的情况下,2025年灵巧手的“开卷”之战,实际上是技术沉淀、成本控制与生态位卡位的综合较量,最终的胜出者将主导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下一程。
本文总结了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之际灵巧手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其面临的机遇如市场规模增长、供需与投融两旺等,也指出了技术路线不确定等挑战。同时分析了整机厂和上游厂商针对灵巧手的不同策略,整机厂通过自研灵巧手开辟新营收曲线等,上游厂商则通过技术、价格等竞争求生存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