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情感文化的发展演变,从传统印象中的内敛、隐忍,到不同历史时期情感表达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展现英国情感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我们的印象里,法国人浪漫多情,意大利人热情奔放,美国人自由不羁,而英国人总是给人冷静、隐忍、理性的感觉。就像战时“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 继续前行)所体现的,“抿紧上唇”仿佛成了英国的民族象征。不过,剑桥大学博士、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历史学家、情感史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迪克森的研究却对这一固有形象发起了挑战。迪克森研究发现,英国人并非一直如此。中世纪时,在基督教社会里,泪水意义非凡。它被视为虔诚的标志,在葬礼等重要仪式中,公众哭泣不仅是对逝者的悼念,更是灵魂的净化和对神恩的祈求。教义里,眼泪代表赎罪与悔改,甚至能缩短亡者在炼狱的时间。当时的哭泣是公开、夸张的,伴有肢体动作和戏剧化表现,是社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历史发展,这种公开的情感表达逐渐被抑制。新教改革后,哭泣从公共领域转向私密空间。宗教改革拒绝“表演式的哭泣”,认为情感表达应更内省、个人化,哭泣成了内心反省和与上帝私密交流的象征,也为现代英国情感文化奠定了基础。进入18世纪,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情感文化发生急剧转变。法国大革命中的公众哭泣和过度激情,被英国人当作情感外露的反面教材。在迪克森的分析中,英国社会开始批判这种过度的情感宣泄,认为它是危险、非理性的,是暴力和政治动荡的根源,英国人愈发推崇情感的隐忍、理性和冷静。19世纪,英国成为强大帝国,情感压抑与“学会不哭”的观念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及其后英国上层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不仅是社会文化的选择,还影响了帝国文化建设。帝国主义者认为,不流泪是理性与文明的象征,哭泣则是软弱、未开化的表现。情感压抑成了帝国管理工具,在对殖民地统治中,英国以冷静、理性、克制的形象彰显帝国的强大与优越。迪克森强调了维多利亚时代对儿童情感教育的影响。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教导孩子压抑情感,尤其是面对困境时,隐藏眼泪、保持冷静才符合社会期望。对于“体面”的人来说,流泪意味着不成熟、不理性和失控。所以,维多利亚时期的情感教育影响了整个帝国的文化氛围。1945年,驻守文莱的英国宪兵上尉威廉·马丁被日军俘虏。他因一个善良但违规的举动遭受毒打。日本兵让他哭,他拒绝并表示“英国人从不哭泣”。这一事件中,马丁代表大英帝国,忍住不哭是为了证明英国人的力量和自尊。实际上,从历史人物到个人经历,都有英国人落泪的情况。“英国人从不哭泣”这句话不论从历史还是社会学角度看都不准确。1945年后,情况大变。现在英国人似乎经常哭泣。美国脱口秀引领风潮后,英国脱口秀跟上。各种秀都变得催人泪下,像《约克郡的教育》节目中的情节就让许多人落泪,整个国家都在推特上呜咽恸哭。对于这种情感风格的变化,有人觉得“情感失禁”很恶心,认为哭泣应在极少数情况下私下进行。但不管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这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解释的现象。《帝国的眼泪》这本书就旨在展示流泪这一现象在英国是如何、何时、为何被视为“非英国的”,还还原过去600年间英国人的情感想法、感受和经历。其实,20世纪中期对眼泪的极度压抑才是英国历史上的反常现象。更早时期,英国人也习惯哭泣。探讨眼泪史可以推翻关于英国国民性的迷思,也能将我们从当下心理学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眼泪史涉及思想史,不同时期人们对情感的认识不同,思想和情感是随时间一起发展的。哭泣不只是生理表达,还有思想性、互动性和想象性。《帝国的眼泪》试图剖析、重建、复原和重温历史上落泪者及其旁观者的经历,通过描绘20滴泪珠背后的人物故事,探究中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人感动落泪的原因和方式。
本文总结了英国情感文化从传统的内敛到如今较为奔放的演变过程,阐述了宗教、政治、社会观念等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英国情感表达的影响,还提及了对这种情感演变现象的不同态度,以及研究英国情感史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224.html